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8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5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白宪娟 《兰州学刊》2008,(9):164-166,163
清代宣颖所著之《南华经解》不仅深得《庄子》哲学真意,而且对《庄子》进行了颇有特色的文学接受。其文学接受的主要内容有章法分析、技法点拨、风格品鉴、审美体悟四个方面,其特色表现为三点:文学接受侧重文章学角度的解读、文学接受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是一种非自觉地文学接受。  相似文献   
122.
David Holm 《Asian Ethnicity》2017,18(2):173-189
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establishing, by means of textual and comparative evidence, a link between the religious practitioners called mogong (Zh. bouxmo) and chiefly houses. The mogong are male priests who recite texts in the ‘local’ language, in this case Zhuang or Bouyei. They are also found among other Tai peoples, including the Dai in Yunnan, the Tày and Nùng in Vietnam, and also among other ethnic group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Theirs is a very ancient tradition, dating back possibly 2000 years. Most of the studies on mogong in the PRC have treated the mogong either as an instance of ‘primitive religion’ or as ‘folk beliefs’, and some scholars have declared that the mogong had no connection with politics or government. My argument, based on new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Zhuang vernacular texts, is that the Zhuang mogong only became village-level vernacular priests after the disbandment of the native chieftaincies, starting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and that before that they were attached directly to chiefly lineages, as they still were in Yunnan and in Southeast Asia until the 1940s. The mogong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most important triennial sacrifices to the guardian spirits of the domain.  相似文献   
123.
壮族历史有不少问题至今没有廓清,本文仅就何时跨入文明门槛、是否经过奴隶制和侬智高起兵性质略谈浅见。笔者认为,考古材料和古籍记载表明,壮族发生阶级分化的时间比预料的要早,至迟商周之际部分地区即已跨进文明的门槛。进入阶级社会后是否经过奴隶制?通过对考古材料、语言材料、民间文学艺术、文献记载等的综合分析,壮族是经过奴隶制的,但不是希腊罗马的典型奴隶制,也不是一般的家长奴隶制,而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可称之为家族奴隶制。侬智高反宋既非农民起义,也不是民族战争或地方割据,而是一场反对蚕食,反对割让,保境自守,力争内附,以便完璧归宋的爱国正义战争。  相似文献   
124.
孟、荀二人基本是同时代的大儒,但是,他们从不同的人性论出发,在政治思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孟子主仁政,荀子主帝王之道;孟子主法守,荀子主重罚;孟子主养心,荀子主修身。这一系列的不同导致后世对儒家的认识产生分化,甚至严重冲突,并且影响到人们对儒家德治的认识。然而,他们又有相同之处,都宗孔子为先师,都遵奉儒家的圣人。总之,他们在治道、法制、君主修养、义利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而又都不失儒家色彩,对后代和当今的政治思想建设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5.
庄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融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这一绝望可能含有反抗社会的意味,同时也会导致行动上的软弱无力。庄子为人处世思想确实有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他希望在精神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绝对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只不过是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126.
《庄子传》充分体现了司马迁文艺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了司马迁的文艺思想,在《史记》作家作品批评上具有重要地位,闪烁着耀眼的价值。司马迁以如椽之笔为庄子立传,树立了庄子高蹈自由的精神与人格形象,同时真正建立了老庄学术渊源关系,并且建立了《史记》与《庄子》之间学术和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7.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麽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128.
壮语动词语法化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导致其语法化的因素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壮语动词语法化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的分裂、与词义相结合的句法变化、语法意义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9.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米国之一 ,壮族是我国将普通野生稻种驯化成栽培稻的民族之一。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交迭之际 ,壮族的直系先人岭南越人就已经在采集和渔猎的时候驯化了野生稻为人工栽培稻 ,开始了原始的稻作农业 ,成为世界上较早的稻作的人类群体之一。  相似文献   
130.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