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632篇
社会学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庄子.大宗师》中“简”字释义历来歧见纷出,主要归为三种观点。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数处提到了“简”,其义为“不以小害大,不以轻害重”。此义和《庄子.大宗师》中“简”的意义极相符合,只不过在《庄子.大宗师》中“简”用为动词。简的“不以小害大”义是由其本义“大”引申来的。  相似文献   
92.
萧红用本真、素描的创作反映东北社会的现实,展现她对国民灵魂的思考,尤其是将东北地域文化的劣根性加以展示和批判,以此来挖掘东北人身上存在的弱点。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东北农民众生图,并为他们病态的灵魂唱着挽歌。  相似文献   
93.
本文采用原型考察、比较研究等手法,将《庄子》中保存的大量神话分成“活物论神话的遗留”、“上古神话的化用”和“散见的神话材料”等三类加以辨证分析;指出《庄子》神话是对已有神话的改造和化用,其目的是满足表达的需要,同时也丰富了神话形态,在神话类型学上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94.
汉字阐释与图腾崇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说文解字》的字义体系中保存了大量先民图腾崇拜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进行文字阐释时,应该将文化传统与文字的内部属性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完整的、准确的汉字阐释。  相似文献   
95.
陈老莲《水浒叶子》自明末问世以来,在民间影响深远。三百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曾经出现过三次研究高潮:一是明末清初,二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几年。  相似文献   
96.
向秀、郭象两家《庄子注》的关系问题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向注别本的存在与否可以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关键。从史料比较和逻辑分析的结果看,向注别本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在向、郭两家《庄子注》的关系上,所谓“述广”说和“盗窃”说是能够并存的,我们应把今本《庄子注》视为向、郭两人共同的作品。  相似文献   
97.
周代非常重视保护自然资源,颁布了严厉的禁采禁捕法令,由各种专职官员负责实施。公元前780年三川流域发生大震灾,西周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太史伯阳父依据当时的生态危机和政治危机,参考夏、商灭亡的历史经验,预言了西周10年内必将灭亡。《礼记.月令》记述了周代一系列的禁采禁捕法令,以及气象异常与水、旱、风、疫等灾害的关联。这些关联,当是先民长期经验的总结,应予足够的重视,并值得学者深入研究,或可从中发现某些规律,作为现代短期灾害预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98.
本文讨论了BCI-代数X中满足条件0*(0*xk)=x的一类子代数的性质,给出了半单BCI-代数的定义,讨论了这类BCI-代数的结构和半群特征.  相似文献   
99.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challenges for the existenc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s. We review key features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in particular the debate over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interviewing and the nature of the data it generates, to set the scene for our arguments about the current standing and future prognosis for the method of generating data and the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 this. We look at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litical project of neoliberalism and the regime of austerity associated with it, and the linked turn to what is known as ‘big data’, a feature of digit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garnering data.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using interview methods have been creative in working with and resisting features of neoliberal austerity pragmatically and politically, and we provide some examples. We also consider an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 and resistance from outside of the dominant framework – interviewing in indigenous methodologies. We argue that 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view as a method of data gener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 ways of knowing about the world, that is the epistemology that the interview-based research proceeds from, that is crucial in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s for the method’s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