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121篇 |
免费 | 3135篇 |
国内免费 | 14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85篇 |
劳动科学 | 27篇 |
民族学 | 1836篇 |
人才学 | 10篇 |
人口学 | 1604篇 |
丛书文集 | 16588篇 |
理论方法论 | 5222篇 |
综合类 | 89839篇 |
社会学 | 3900篇 |
统计学 | 46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0篇 |
2023年 | 717篇 |
2022年 | 967篇 |
2021年 | 1015篇 |
2020年 | 1250篇 |
2019年 | 1169篇 |
2018年 | 1178篇 |
2017年 | 1476篇 |
2016年 | 1590篇 |
2015年 | 2203篇 |
2014年 | 5523篇 |
2013年 | 6716篇 |
2012年 | 7068篇 |
2011年 | 8368篇 |
2010年 | 6890篇 |
2009年 | 7121篇 |
2008年 | 7524篇 |
2007年 | 9534篇 |
2006年 | 9643篇 |
2005年 | 8989篇 |
2004年 | 8559篇 |
2003年 | 8298篇 |
2002年 | 6699篇 |
2001年 | 5551篇 |
2000年 | 3266篇 |
1999年 | 941篇 |
1998年 | 458篇 |
1997年 | 370篇 |
1996年 | 320篇 |
1995年 | 274篇 |
1994年 | 206篇 |
1993年 | 171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114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97篇 |
1984年 | 100篇 |
1983年 | 73篇 |
1982年 | 65篇 |
1981年 | 59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52篇 |
1978年 | 46篇 |
1977年 | 16篇 |
1976年 | 12篇 |
197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姚春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6):118-120
谈话法是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就必须充分认识谈话法的特点,灵活运用谈话技巧,加强谈话效果,确保大学生个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2.
李胜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4):94-96
以人为本是高校最重要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管理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高校管理中就是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3.
古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25-30
将王充闾的散文创作置于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从思想含量、文化价值、文学意义、主体特征四个方面,展开梳理、归纳和阐释,就中凸现其历史与美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44.
145.
【目的/意义】随着世情、民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法】要把教育活动转化为长效制度,就需要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现实的脉诊、对理论的发展、对实践的回应和对未来的勾勒,寻求构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制度的内在逻辑支撑和外在学理依据。【结论/发现】坚持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和未来五重逻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回答了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现实人民性、理论科学性、革命实践性和未来发展性。阐述和贯彻五重逻辑将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提供不竭动力和注入崭新内涵。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149.
林国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3):49-53
私法自治的原则萌芽于罗马法,产生于18、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并被《法国民法典》以明确的条文确认。私法自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得到法律的确认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它奠基于当时的哲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又扎根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实践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0.
王建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6-38
无罪推定与诉诸无知论证的论证形式虽然相同,但实质却有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诉诸无知论证转移了举证责任,无罪推定并未转移举证责任;(2)诉诸无知论证中的立论主体和评判主体相同,无罪推定过程中的立论主体和评判主体并不相同。正是基于这些根本差异,本文认为,无罪推定不同于诉诸无知论证,无罪推定的逻辑本质并不是“诉诸无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