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2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60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10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569篇
理论方法论   190篇
综合类   3466篇
社会学   10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50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81.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有: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  相似文献   
882.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审美化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奥尔夫教学法中高度体现.音乐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技术学习 ,而应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奥尔夫教学法通过节奏训练、语言训练、动作训练等各种训练,更大程度地发掘人的各种能力,培养人的各项优良素质.合理科学地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奥尔夫审美教育精髓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3.
语文教学美育需综合教学论、接受美学、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美学的理论资源。在语文美育实施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美与审美主体具有异质同构性,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及审美心理活动各有其特点。在美育实施中教师与学生必须信息对称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审美心理活动的优势,在大美育的环境内实施语文美育,以便相得益彰,收效最佳。  相似文献   
884.
“否定之谜”是早期分析哲学中广泛讨论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对此做出过很多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主要通过命题意义的图像论对否定疑难进行处理.中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了日常语言分析,从语法自治性和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阐发.维特根斯坦认为,正确处理词与句的关系是解决“否定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5.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86.
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西点军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较好地处理了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学员与学校的关系,学校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现代大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确实的贯彻,形成了其颇具"西点特色"的学校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87.
《边城》的美学意蕴幽深丰盈,耐人寻味。作品不仅建构了一个由自然美、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相融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其中注入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毋庸讳言,《边城》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思想缺憾与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文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88.
在杜甫诗歌中,燕子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动物意象,可以把它描述为政治理想状态下的燕子、审美意义状态下的燕子和道德理想状态下的燕子。杜甫在诗歌中对燕子的吟诵,勾画出了他在个人政治理想追求和士人道德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89.
认识和把握交响乐的审美特征与欣赏规律;避免过多依靠语言、文字解释、阐述交响乐;反对把想象与联想心理过程作为欣赏交响乐的主要功能;主张通过听觉直接感受交响乐的交响性音响艺术效果美,进而欣赏、领略交响乐艺术所表现的内容美、形式美;不同意过分夸大交响乐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890.
张伟 《河北学刊》2008,28(1):232-234
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重建审美之维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人格和谐的目标: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