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5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2245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弦把目光专注地投向女性形象,创造了一个个关于女人的酸甜苦辣的色彩斑斓的世界.她们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并不意味着她们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张弦的作品所呈现的这种高尚乐观的理性向往和它苦涩的艺术基调形成的鲜明反差,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审美效应,让我们从中捕捉其积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审美移情作用在欧洲美学史上经历了长时期的探讨研究,成为系统理论,成了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研究,但移情作用的论述却非常丰富,在文学创作中被大量运用,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移动云计算环境下个人用户QoE评价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移动云计算的个人用户QoE (用户体验质量)评价影响因素模型。通过使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终验证了研究所提出的三方面假设。研究结论指出,移动云计算的个人用户感知评价中,正面核心影响因素为“绩效期望”和“社会影响”;负面核心影响因素为“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研究结果给云计算提供商更好地为个人用户服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纵观楼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楼阁以高峻宏敞为其最重要的审美观念。但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对隆楼杰阁的追求存在着“欲与南山齐”和“高处不胜寒”的两种倾向。楼阁审美发展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单体尺度受“风水形式说”控制;尺度上,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因审美情趣的需要而相互转换;既是景观又可观景。  相似文献   
15.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实用理性和科技发展共同终结了古典神话,将之送入精神文化的历史博物馆。然而,神话思维和神话意识则共时性地隐匿于人们的心理结构之中,对文明和文化依然施加了重要影响。在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神话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里,演变为一种当代意义的神话形式,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心理功能和扮演着意识活动与形态助产士的角色。当代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消费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又有所发展和变异,尤其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它获得了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迅捷密集的传播方式,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0,26(1):106-110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出现高潮,其间中国文学受到全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8.
对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油画家进行的写意油画创作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从"写"和"意"两方面结合目前油画家的创作与实践,分析了中国写意油画的独特审美内涵,揭示了中国写意油画强调意境的主观构建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特质,并提出中国油画家在系统学习和研究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趣、表现技法引入自身的油画创作,可以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0.
青海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发展受到自然、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着重从伦理、民俗文化对青海审美文化的影响作一探讨,旨在对青海审美文化的深层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