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2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450篇 |
理论方法论 | 121篇 |
综合类 | 2807篇 |
社会学 | 31篇 |
统计学 | 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210篇 |
2011年 | 222篇 |
2010年 | 188篇 |
2009年 | 204篇 |
2008年 | 186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306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83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197篇 |
2001年 | 180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清:中古文化与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汉晋之际社会历史运动的背景,从士林风气由清议向清谈的转移、士人人格由清正向清通的转型、审美理想由清峻向清虚的转关三个方面探讨"清"这一文化与诗学概念的内涵、生成及演变。 相似文献
42.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相似文献
43.
袁敦卫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4.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45.
蔡美花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3):45-50
许筠的情感美学观摆脱性理学的性情美学,阐明了情感的美学意义。其情感美学观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对情感的本体化认识;情感的审美品格;情感的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46.
47.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8.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实践概念是其最基本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实践概念出发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实践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实践美学所研究和追求的审美关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三大方面,协调这三大方面,在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之中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达到和谐,正是实践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努力使我们民族和每个个体的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建构起审美关系,也就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9.
杨国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104-108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美维度的思考和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命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提出,审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把审美理论借鉴到内在审美思考的必然逻辑,意味着党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传统的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教育客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50.
辛弃疾虽然没有留下词论、诗论或文论一类的专门理论著作,但是他有着自己的文学理论思想。其文学理论思想一般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其中接受美学思想是其文学理论思想的宝贵组成部分,对话关系、复调和声是其具体展开。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归根结底是其高尚人格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