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2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26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0篇
理论方法论   121篇
综合类   2807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霓 《学术探索》2009,(2):17-21
现代工具理性文明对个体精神的物化作用催生了审美现代性,其思想的核心是,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反抗作用能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驱力,去质疑现代异化文明,寻得精神救赎并重新确立自我。然而,审美现代性把启蒙现代性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缺乏合理性;发轫于现代性中的审美主义却要消解现代性,否定了自身的存在;审美主义变成“精英”空谈,陷入固步自封、“自恋”的怪圈,丧失了对大众的救赎功能;艺术的泛生活化和货币化颠覆了审美主义艺术救赎的主旨。这就注定了审美主义无法实现救赎,现代人在寻求精神自由时无奈地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相似文献   
52.
语篇教学是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篇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且正确使用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转变思维模式,写出地道的文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共鸣,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总之,语篇教学有助于提升英语精读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53.
超越性是现代美学(包括中国的后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它的根据在于存在的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它超越现实,也超越主客对立,从而实现了主体间性。赵晓芳对审美超越理论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审美超越的诸多误解之上的,从而也误解了审美的性质。对审美超越范畴进行具体的论证,可以纠正对审美超越的误解。  相似文献   
54.
中国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论以求善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但随着儒家思想自宋明理学起的变迁,中国出现个体意识觉醒的倾向,随之带来文学审美价值以个体人性意识为中心向求真的转变,与西方文化形成的西方现代文论以求真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趋同。于是,伴随着20世纪初的西论中输,中国文论自身在求真的价值基础上与西方文论快速融合,出现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性初构。  相似文献   
55.
刘向信 《文史哲》2006,6(3):75-80
“立人”是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家共同重视的核心问题,这是由中国现代历史的内在发展要求和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立人”呼唤具有新质的现代人格的出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而在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中,又普遍存在着“情感教育”的不足,导致“人的素质”的欠缺,因此从“立人”的现实要求出发,在美学活动的规律制约下,重视“人”的美育教育及其情感教育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6.
徐岱《美学新概念》是一本具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专著。该书立足于\  相似文献   
57.
《玉台新咏》是南朝徐陵编纂的一部以女性为主题选诗结集的诗歌总集,其中表现的女性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欣赏。这种美包括容貌、姿态、服饰的外在美和人情、人格的内在美,具有体现古代女性的创造力和纯洁人们道德、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前,传统的以灌输与宣传道德真理为特征的德育已陷入深深的困境。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选择高校德育,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试图从寻求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探寻以美促德的对策两个方面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59.
康德美学有“崇高”与“美”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崇高感产生过程中,康德从情感状态出发,认为崇高与美有着内在的对立,将崇高定义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感,这就阻塞了崇高感通向美感的道路;但康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情感来解释崇高感的形成,运用利普斯的移情论美学,将道德情感扩展为一种伦理价值,将移情发展为一种具体的审美机制,既能以人格价值连接起崇高和美,也能够赋予崇高判断普遍可传达性,从而拓宽崇高的内涵。  相似文献   
60.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四川宜宾民歌,其歌词朴实、凝练,旋律优美,词、曲结合完美,感情含蓄真切,唱起来非常动听感人,已成为很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在美学方面,这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何挖掘这一短小作品美的内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七个方面、两种形态入手,同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来剖析该歌曲所蕴涵的艺术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