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64篇 |
免费 | 87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9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458篇 |
理论方法论 | 132篇 |
综合类 | 2858篇 |
社会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73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213篇 |
2011年 | 219篇 |
2010年 | 189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268篇 |
2006年 | 316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94篇 |
2003年 | 275篇 |
2002年 | 203篇 |
2001年 | 185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刘丽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主要论述澳大利亚的反田园诗。它通过对一些原始而丑陋的自然物象的描写,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进而反映了时空无限、存在与虚无以及美丑共存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62.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63.
数字化时代与“艺术终结”论(笔谈)——艺术的黄昏与黎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条件.它不仅要求艺术家做一个现代人,换脑、换笔,更新知识结构,而且要求艺术家在继承人类优秀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掌握现代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无愧于新的时代的艺术珍品.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 相似文献
64.
严澜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8-71
白先勇的小说以深沉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内涵而见长,传统文化的内蕴进入他的小说后,呈现出极其炫目的审美色彩,而这一切都是其审美意识的外化,他追求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而小说亦因此而呈现出无法化约的感伤色彩,在美学载体上则表现为扑朔迷离的色调的运用。 相似文献
65.
王跃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150-153
从本质上说,编辑实践即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一种审美体验,学术期刊编辑也不例外,其审美活动可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劳动,构成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的编辑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66.
寇鹏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155-159
叔本华认为摆脱了生命意志的驱使而直观到"物自体"本身就是美,他仍然是把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真正美的根源,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只是他认为要认识到"物自体"不再是理性的认知方式所能达到的,只有"非理性"色彩的直观方式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现代性".尼采则是完全转到了感性生存论的价值上,认为原始生命强力的直接展现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就是美之所在,这与叔本华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67.
周树霞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230-234,269
《瓦尔登湖》(Walden)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中国译者徐迟首先将其译入国内,译名为《瓦尔登湖》。此后不断出现译者和译本,《瓦尔登湖》一度重译,频繁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译《瓦尔登湖》的热潮,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瓦尔登湖》汉译本的关注。通过将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新视角切入,对《瓦尔登湖》译文之美进行解构,分析其中作为变量的美学因子,以期为研究《瓦尔登湖》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68.
赵桂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3):78-80
英语中蕴涵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含蓄幽默、形象生动。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得到审美的愉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英语习语的翻译中如何使原文的审美价值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69.
卞新国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79-83
余光中重诗轻文,把散文视作诗的附庸。他心目中的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这对于抑制过于随便、松散乃至轻浮的散文有所裨益,但也有明显的偏颇,即未能把握散文美的特质———自然。诗笔可用于散文,但失去了节制,便适得其反。他的散文创作意在实践以诗为文的理念,其成就,说明以诗为文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无可非议;其局限,说明散文中的诗质应有所节制。余光中后来对散文美有所认识,提出了"本位散文"的概念,但因为重诗轻文的理念未能根本改变,故而所作"本位散文"成就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70.
王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51-54
对于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来说,文学内部生命的展示集中于对爱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开掘。日本的川端研究者已注意到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评述,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川端小说“爱”的主要形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从人生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宗教美学和日本近代作家“爱”的觉醒思潮四个主要方面阐释川端爱学的美学源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