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9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458篇 |
理论方法论 | 124篇 |
综合类 | 2814篇 |
社会学 | 34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230篇 |
2010年 | 188篇 |
2009年 | 207篇 |
2008年 | 193篇 |
2007年 | 255篇 |
2006年 | 308篇 |
2005年 | 274篇 |
2004年 | 286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02篇 |
2001年 | 182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牛宏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时间意识由本源时间,即人的存在的展开或生命生成的展开,和被表征的时间,即一个文化体对本源时间的刻写、度量、呈现和控制所表征的时间所构成。在古代,从古希腊起,西方的时间意识以建立永恒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时间现象之间的矛盾为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形成永恒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现象之间的冲突,而是形成了生与息双面体循环的时间观,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或道被认为就是时间的本源,并在时间之中。这样的时间意识模塑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对人的生命时间之流的敏感,并从时间之流变中汲取诗情和灵感。 相似文献
42.
龚德全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4):19-25
作为一种原始演剧形态,傩戏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景观与美学想像同现代戏剧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文章以贵州省各种类型的傩戏为分析文本,论析了其美学特质的几个层面:傩戏的戏剧结构体现了碎片与连贯的辩证法则;张扬着生命本质力量与生命觉醒意识的群体美是傩戏的审美本性;用大量象征符号建构的傩戏面具蕴孕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 相似文献
43.
周新凤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4-78
姚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理论家,他把绘画界定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强调绘画应肇始自然,作画要心意结合、“意到笔随”。针对绘画创作的程式问题,他认为应该敢于寻求一种理想的“自适”状态;在绘画的立意和评鉴上,他提出了“骛关则离真,求真则失美”与“以不关为关”的审美理想论。 相似文献
44.
朱中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3-118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主要由人物直接引语叙述修辞来展示的小说,大量直接引语的配备增强了文本的直接性、生动性和戏剧性,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文本中也存在许多有悖于相关准则的直接引语现象:从直接引语的结构来看,文本中存在少量直接引语的变异形式;从叙述的流利性来看。有的直接引语并不干净利落,显得相当笨拙;从人物对话原原本本的记录来看,有的直接引语不符合现场对话的叙述语境;从特殊的音响效果来看,有些直接引语与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不相吻合,等等。这些具有“前景化”特征的直接引语,对凸显文本主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5.
高红樱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36-42
当今时代,微小说、微电影、微访谈、微小品、微信、微博、微视频风生水起,“微文化”悄然崛起,具有即时性、暂时性、幽默性、角落性、批评性、都市性、实验性等特点,一个“微文化”的时代到来了.微,正在成为一种美学潮流,它以网络平台为土壤,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因其技术手段的大众化而成为中国人精神史的当代构成.本文在美学的关照下,在新媒体语境中,以微电影为例,从“微”的审美特点出发指出微所包含的微小、微妙、精微、细微、隐蔽、微服的含义分别指向微电影的时长、主题、美学意象、细节、支流、大众这样的审美特征,而微的这些美学特征与微雕、盆景、书法、禅宗、工笔画这些传统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笔者首次提出“微美”和壮美、优美一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美学范畴.而新媒体语境下的微文化如果能够吸收传统微艺术的美学精髓,延续传统微艺术的美学追求,并确立符合其自身特征的审美精神,微美学将会被写进美学教科书. 相似文献
46.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言情小说具有独特的诡异风格,主要体现为小说中呈现的奇诡的意象、多维的时空、传奇性的框架、悲剧收场的结局;之所以能形成这种诡异风格,是源于作者对传统妖鬼文化的继承、对“文革”的批判、对佛家因果报应和宿命观的信仰。诡异风格能给读者带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审美冲击,以及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7.
於贤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9
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奥林匹克运动,在生动直观地展示生命风采,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同时,也在有力地激励着人类的艺术创造力。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会直到现代奥运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都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奥林匹克运动和艺术创造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竞技体育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也在积极主动地吸收艺术要素,努力拓展自身的审美表现力;另一方面奥运也为艺术创造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广阔的舞台。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创造着各自的繁荣,体育与艺术共同浇灌的绚丽灿烂的生命之花,一定会更加鲜艳地绽放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里。 相似文献
48.
任衣伟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11-113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并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而有所侧重。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真、善、美相融相通的课程。 相似文献
49.
吴淑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5):38-40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中最灿烂的一朵,它蕴含着丰富的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与和谐美.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了上述四种美质,才具有神奇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才流传千年而永不衰败.中国的现代音乐,只有充分吸收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借鉴中国古典音乐的美质,才有可能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相似文献
50.
汪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5-128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美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