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207篇
社会学   1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31.
Data from the six-year follow up of a longitudinal study investigating intergenerational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nd the effects of early relationships upon subsequent soci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re presented. Around the time of their sixth birthday, 63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an affect understanding task, involving cartoon diagrams depict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dilemmas. As predicted, performance on this task, assessed in terms of mixed-emotion understanding, was predicted by security of the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s assessed in the Strange Situation at one-year) and security or autonomy in the mother's representations of, and reflections upon, her attachment history (as assessed with 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of AAI–during pregnancy) prior to the child's birth. Regression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data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prediction of an advanced understanding of mixed emotions at six-years,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n's age at time of testing, as well as child and parent verbal skills. The inclusion of earlier assessments of the child-father Strange Situation assessment (at 18-months) did not enhance the model; nor did the attachment status of the mothers or fathers as observed in their prenatal AAIs. Discussion concerns the contributions of early attachment processes, including family conflict, to the ability to verbally express an understanding of mixed emotions in a task depicting hypothetic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ilemmas.  相似文献   
432.
文化模式中愤怒隐喻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表愤怒的情感隐喻.这两种语言都遵循同样的原则:都是以描述由这种情感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表达这种情感.但是在选择具体由哪种隐喻来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这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模式所决定的.因此,隐喻既建立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3.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淡薄,它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限定于此岸,缺少形而上的超越性.在当代,这直接催生了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的畸形发展.因而缓解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信仰危机,正是宗教意识应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34.
审美意趣是审美理念的感性反应。通过对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阐述恬淡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意趣。  相似文献   
435.
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怜悯恐惧。怜悯恐惧源自西方人对历史公然蹂躏人伦的心灵痛苦。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表现为悲伤哀怨。悲伤哀怨源自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矛盾关系的肉体磨难。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始终不渝地担当着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的道德教化使命,始终怀抱着劝诫人心、实现社会互助互爱、和谐温馨的道德理想,始终坚守着人道必上通天道、天人合一的宇宙、社会终极理想。因此,中国悲剧精神审美风格的主旋律,始终是悲伤哀怨而不是怜悯恐惧。  相似文献   
436.
胡适诗学中"具体的作法"观念和他对传统"言近旨远"观念的阐释,内含着文体区分意识和对诗歌暗示性的追求。这与他前期"作诗如作文"观念表现出的文体模糊意识及"明白易懂"审美标准之间形成了内在矛盾。矛盾背后隐含的是诗体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表意追求与建构新的诗体规范之间的张力,体现了现代诗体发生、建设与时代需求间的复杂关系。这既是诗歌整体革新的动力,也是其必须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37.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影视剧越来越适合表现科幻题材。从主题上来看,科幻题材影视剧具有很大的超越性,在各种科幻题材影视剧中,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着深层次的表现。但是长期以来,科幻影视作品内部亚类型的划分更多的是依据科幻影视的外部表现形式来进行的。如果从人类情感的发展出发,对科幻影视剧进行归类,就可以看出科幻题材影视剧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情感线索:从对梦想的自信到怀疑,再到宗教的救赎。  相似文献   
438.
文章把宋代咏物词分为两大创作范式。第一种范式重在摹写物态,具体写法又有状物与体物二种。状物者力求穷形尽相,即“尽物之态”;体物者力求潜心于物,以“穷物之情”。第二种范式重在即物言情,具体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托物言志,即借物之特征以寄寓某种人格精神;另一种为因物寄情,即借客观事物作为引发情感的触媒。  相似文献   
439.
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生代导演的创作走到21世纪的今天,渐渐凸现出两种风格、两类文本,这就是音乐情绪片和纪实片.情绪化的影片人物,"碎片"式生活幻影,拼盘式的镜像语言,MTV式的镜头快接方式,摄影镜头的激情晃甩,大段大段摇滚音乐演唱……充盈的"音乐情绪"弥漫在新生代早期的创作之中,颇具叛逆精神的摇滚乐似乎成为初期新生代群体作品的一致商标.这种音乐情绪依旧投射在进入21世纪的新生代作品中.而关注中国底层社会人生"当下处境"的纪实电影却成为21世纪新生代创作的主潮,成为新生代作品另一类文本.  相似文献   
440.
歌唱中的气息是气随情动的变化技巧,只有在教学中强调气息随作品内容的展示而变化,才能在演唱中达到气韵贯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