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553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康德的审美普遍性为代表,揭示了审美普遍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即审美无功利性、审美共通感和美的理 想。审美的阶级性、专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审美普遍性所遭受的现代挑战,这些无疑是对审美普遍性的 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审美普遍性还对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2.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33.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的交往,追求礼义与情性的平衡美和礼义所建构的秩序美。荀子深入阐释乐的交往和合审美内涵,强化“乐”对君子品格美的培养。《诗》承载着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具有深刻的交往意义。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  相似文献   
34.
众筹教育通过打造并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教育资源的虚拟重组、均衡发展,实现跨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知识增值的目标。众筹教育所具备的创意性筹资、柔性化生产、互动化交流、区域化共享等特征使其与当下的高校美育选修课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高度契合。从实现路径来看,众筹教育介入高校美育选修课改革可以从校内模拟众筹、区域内课程共享、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3个层面逐步铺开,形成高校美育选修课线上与线下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困局的破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5.
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杜夫海纳上述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于哲学甚至伦理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6.
While organisational space has received broad scholarly attention, movement in organisational spaces remains under-research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site-specific dance from dance theory to consider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people, emphasising that movements are a response to a space, its materiality and context. Berghain, in Berlin and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techno clubs, is discussed as a case. 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shows how a site-specific performance is creat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the architecture, the sound and the music organised by the DJ, and the dancing crowd. Methodologically, the dance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approach develops suggestions for how to analyse movement interaction in organisational space. Reference to dance theory broad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organisational spaces and human interaction enable, produce and negotiate experiences that are transitory, embodied and difficult to pin down.  相似文献   
37.
经典的绘画作品感染并打动观众,是通过视觉这一感官体验来完成的。因此,在今天展览越来越多、展厅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有一些人从简单的视觉体验出发,使“视觉冲击力”这一曾经只运用于设计领域的词汇,在绘画中泛滥,进而波及工笔画领域。文章根据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品评标准,结合现代工笔画的绘画创作实践,分析视觉冲击力与经典的工笔画之间的矛盾与联系:经典的工笔画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但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工笔画不一定就是经典的画作,真正的经典作品必须具有崇高的审美本质,在经过岁月的检验后,才能焕发出像珍珠一样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38.
美学与审美学是两个存在差异的学术范畴,由于西语只有aesthetics一个术语,致使长期以来二者混淆在一起。为了厘清二者的边界,为美学的复兴开辟道路,为美学正名成为当务之急。学界通常所谓的aesthetics("美学")其实是"审美学","美学"应该另有其名。两百年来,美学家为"美学"创造了多个名字,其中以callology最为恰当。但是,真正最为恰切精当的"美学"一词是源自古希腊的philocaly(爱美之学)。  相似文献   
39.
随着应用平台的不断完善和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竖屏短视频俨然成为身体视觉形象荷载和身体审美的绝佳场域,用户也在表演与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表达,获得价值认同。不仅如此,竖屏短视频还利用单手竖持、影像竖制及大数据反馈实现身体在场和人机交互的升级,进一步收割用户注意力并成为新一轮互联网商业模式演进新入口。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改变用户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同时,竖屏短视频也被消费主义裹挟,一度陷入媒介伦理失范、传播生态失衡的发展阵痛之中。  相似文献   
40.
江南水乡与岭南水乡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共同点,但两水乡景观的美学意蕴却呈现相异的风格,前者体现出诗意的审美理想,后者却表现为寻常人家的随意、舒适;两个水乡景致在审美动因与审美张力上也各有千秋,引发旅游者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