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71.
本文通过对《死火》中"情与理"的解读,对鲁迅、许广平的恋情在文本中的表现提出新的看法。他们分裂的自我焦虑症状的消失和主体性的确立,对传统道德和家庭规训的反叛,揭示出二人内心结构的二项冲突从对立、平衡、到最后消解的过程,从而看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建立自身个体合法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2.
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即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关爱与心血,但孩子并没有如父母期望的那样,对父母表现出爱心,甚至有些青少年孩子的心目中,不知道谁最关心自己,谁是自己最亲爱的人或者出现更恶劣的情况。亲情失落原因何在,及怎样进行亲情教育是平常而又严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3.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本文从心理动因和文化影响两方面分析了楚文化北播的认同心理、自卑心理、寻根意识和占有意识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4.
当代“婚外恋”现象伦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传统的婚恋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婚外恋"现象尤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尽管不可以对"婚外恋"现象一概而论,但是它的日益严重却应当引起人们对当前伦理道德的沉思.如何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婚恋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5.
如何调控现代科学技术对人心理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心理如何进行调控的探讨。对这些消极心理进行调控的心理学方法主要是:认知的方法、价值观的方法、心理平衡的方法、意志的方法、道德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6.
西门庆、李瓶儿之间的情感通常被认为是爱情 ,然而通过对二人的身世、性格及现实处境和心理需求的探察 ,笔者却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近似于母子式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7.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抒写大都借用中国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常用的"一男数女,众星拱月"模式,主人公三妻四妾,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此类小说的通例,从形式上看,金庸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心理意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翻新既赋予了旧形式新的意义,更重要的,这种写情也使他笔下的情爱故事更能契合现代人的心理,而且,金庸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武侠类小说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178.
韩愈的《示儿》诗和《符读书城南》,后人以为多言利禄、表露韩愈俗人心态,非议颇多。韩愈家世孤寒,自小就多次经历失去亲人的伤痛,并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韩愈处于一个士庶混杂的时代,韩愈便是一个士庶相混的代表,既有高华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细考韩愈的特殊家世、早年经历、命运格局、人生理想及生活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其示儿诗背后是诗人对家族的爱和责任、他的理想的生活模式,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借此可以还原一个重亲情、重责任、不伪饰,既畏天命又积极有为,不离世间常情又立志为圣的真诚文人形象。  相似文献   
179.
笔者试对川端康成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山音》中所表现的死亡主题进行探究与分析。认为死的存在始终威胁着活人以致使人感到人生无常,人总是孤独的。对生存的渴望会使一部分人在性与爱的幻想中,去寻求心灵的短暂慰藉。川端康成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哀愁的体验之中,他召唤生命的活力,想要唤起民众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告诉我们,人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死亡,找到生命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180.
This paper will detail youth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st organisations that the Mexican city of Puebla (the fourth largest in the country) has known in its recent history.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leadership of two of the leaders of this organisation, who were also lovers. As we will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activists proved to be very important for this organisation, so much so that when the couple broke up, the entire collective collapsed. In this sense, the theoretical challenge I am interested in is the one of inserting the study of the affective dimension of youth political practices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in which these practices make sense. It is hoped that by studying this case in a rather explorative way, we will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youth politics and engagement interact with interpersonal a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