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35篇 |
理论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307篇 |
社会学 | 24篇 |
统计学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The concept of adher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olicy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 hot topic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2007-2016 data of 10 cities in the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first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generally high,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Hefei, Maanshan and Wuhu being in the first phalanx; second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es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volatility in terms of time series changes; third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cities of the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low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l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cities is relatively high.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adjusting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ccele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52.
颜莉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6-105
县域经济体的发展是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城市圈35个县域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县域经济体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武汉城市圈的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每类县域经济体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最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3.
罗永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35,134
地理标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河南省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打造郑州航空港区,必须重视地理标志以及地理标志禀赋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河南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利用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着观念、公共服务、保障缺位等问题,应该从制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品牌、形成可持续产业集聚等几个方面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154.
全球经济下行的持续与积累,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进一步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我国促进经济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进一步挖掘多维联系空间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综合互动关系,对借助两业互动逻辑来精准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进而助力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纳入两业空间不匹配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研究框架进行完善,从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出发对两业互动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事实,且不匹配程度正逐渐加剧。第二,产业维度联系空间内,两业空间不匹配事实会制约两业有效互动。第三,将产业维度联系空间拓展为复杂网络联系空间时,两业互动表现出了显著正向的溢出效应,且外溢效应明显大于本地效应。第四,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内,两业互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挥了显著溢出效应。第五,对比发现,复杂网络联系空间还能通过弱化两业空间不匹配对两业互动的负向影响,间接促进两业互动有效产生。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认为以数字化赋能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招才引智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扩张、以优化两业空间布局推进生产要素跨部门有序流动是助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有效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55.
文章基于城市经济理论提出地理集聚、城市规模与雾霾污染之间的关系假说。随后以地表PM2.5浓度反映雾霾污染程度,同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从产出、就业和资本这三大层面测度各城市制造业地理集聚水平,并运用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地理集聚和城市规模对雾霾污染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地理集聚对雾霾浓度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先扬后抑的倒U型特征,但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尚处于雾霾污染随着地理集聚的提高而加剧的阶段。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张有助于缓解制造业集聚对雾霾污染产生的加剧作用。此外,地理集聚与城市规模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6.
冯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70-76
产业集聚是通过企业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而企业又是多维信息的集合。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假设,运用收益成本比法,分析了信息流动在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出:(1)信息流动是产业集聚的形成动因;(2)只有当集聚收益大于空间成本时,产业集聚才会进行;(3)新技术新产业的创生引进会赋予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的特征。最后,本文运用加权区位商与泰尔丁系数等方法,结合江苏省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7.
本文在对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内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以及区域结构都有影响,如果服务业集聚效应能够正向溢出传导必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出现集聚效应背离经济增长的负向溢出。以广东省为例,除金融业之外的服务业各部门都具有集聚效应,且服务业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服务业集聚每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产出增长0.04个百分点,说明目前广东省由集聚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效应还处于上升期,今后政府对服务业集聚的引导应注重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对广东省服务业集聚效应正向扩散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8.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效率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举足轻重。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1省份物流产业效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法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年份内,中国物流产业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物流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略高于中部,西部最低;物流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物流产业效率相似的省域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物流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与中东部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其发展重心经历了先向西再向东的移动轨迹。基于上述结论,从培育物流产业发展增长极、优化空间布局以及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省域物流高效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9.
利用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在空间聚集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与城市规模及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考虑空间权重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与城市规模由倒“U”型曲线变为“U”型曲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与城市规模对数的间接效应成“U”型曲线,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成倒“U”型曲线;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指数、第三产业占总的就业比重、财政收入、科学支出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正;人口密度、房价收入比指标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负;教育支出、城市化水平、万人图书馆藏量、工资收入、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为负。〖BP(〗〖BP)〗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0.
FDI在中国东部多、中西部少,这可能导致东部在集聚经济上的优势,而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差异也造成了东部和中西部的区位差异,这两方面差异可能会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省份对FDI的竞争策略。在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模型来分析集聚经济、区位优势对地区间FDI税收竞争均衡的影响,后续的空间面板实证分析则表明:地区之间的FDI税收竞争是存在的,税收仍然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间渐趋减弱;相对来说,中西部省份更依赖于税收竞争,而且吸引的也是对税率更加敏感的相对低端的FDI ;拥有区位优势和集聚经济优势的东部省份则可以对FDI课征更高的税率以获取集聚租金;另外,集聚经济的存在弱化了地区间的税收竞争,东部和中西部省份对FDI课征的平均税率随着时间均趋于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