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6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152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67篇
丛书文集   406篇
理论方法论   240篇
综合类   4000篇
社会学   107篇
统计学   11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农村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显得非常紧迫。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概念、特征和制约因素等的分析,得出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非常必要的结论,并指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2.
外包有利于企业整合生产要素,增强核心力量,实现价值链增值。基于45家农业上市公司2016—2020年的数据,测度了 农业企业外包水平,并实证分析影响其外包决策的因素。结果表明:农业企业的外包水平在样本期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农业 细分行业的外包程度存在差异,畜牧业类企业的外包水平明显高于林业和渔业类企业。整体上看,外包具有政策延续性,本期 外包程度受到上一期外包水平的影响;市场规模越大,业务外包比例也更高;而交易费用显著抑制了农业企业外包决策。据 此,提出要选择适当的分工组织形式、建立信息流畅的交易平台和营造公平诚信的外包环境等政策建议,为农业企业业务外包 营造良好商业氛围,充分发挥农业外包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4.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黑龙江、河南,居后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2)资源消耗和农业产出之间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但影响力微弱;农业产出和农业碳排放之间"高产出高排放"的情形长期面临农业绿色化的严峻考验;农业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之间呈现"低排放低投入"的资源再生化现象,影响力短期微弱长期较强;(3)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的关键在于探索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多重路径。因此,应强化农业集约化生产,充分发展资源再生化模式,探索形成农业绿色化格局新路径,以此来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5.
基于知识治理视角,构建农产品电商集群企业地理邻近性、知识治理、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的链式中介模型,并引入网络关系强度作为调节变量,结合341家农产品电商集群企业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层次回归和Bootstrap分析方法,分析地理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检验知识治理和知识共享的独立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以及网络关系强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知识治理在地理邻近性和协同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在知识治理和协同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知识治理和知识共享在地理邻近性和协同创新绩效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网络关系强度正向调节正式知识治理和显性知识共享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农产品电商集群企业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善于利用集群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激发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双重效应,与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关系,实现高质量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6.
基于1999—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与数字乡村发展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相较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贸易顺差区间,这种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以及贸易逆差区间更为显著; (2)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农产品贸易对本地区和“毗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相较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农产品进口贸易抑制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3)农产品贸易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数字乡村发展双重门槛,即随着跨越数字乡村发展两道“门槛”,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增的特征。由此,提出推动农产品贸易深度开放、构建农产品贸易交流协调机制以及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7.
农业规模经营是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农业规模经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用工效益的差异,从而使一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陷入困境。采用嵌入性视角探讨农业规模经营中用工模式嵌入社会关系的逻辑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规模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用工无法有效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的劳动监督问题。而将市场规则嵌入关系规则的关系化用工使得雇佣双方产生了利他倾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工人内在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摆脱经营失败困境。关系化用工的实现依赖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在用工选择、生产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但社会关系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经济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宁夏南部地区蔬菜产业中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建立过程的分析,发现行政、资本与乡土社会是形塑农业经营模式的三个基本因素。具体而言,政府投入的资源和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行政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而在农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新型的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又离不开资本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资本必须通过对劳动力的有效管理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产品,才能确保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成功。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能否立足,还取决于资本能否处理好自身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因为后者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立足的“社会基础”。基于此,可以认为,行政、资本和乡土社会三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塑了我国农业的经营模式及未来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69.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推动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经济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能动生产要素,贯穿于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全过程。以农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对西部地区农业人力资源效能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其农业发展现有创新型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均不足以支撑当下区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据此提出完善顶层设计,确保人尽其用;把握经济发展需求,按需引进人力资源;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做好人力资源统筹规划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0.
老龄化程度加剧,失能人数增加,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该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存在参保主体覆盖面不足、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水平高低不等、筹资激励措施缺乏等问题。文章将安徽省参保对象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并将失能人群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运用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精算模型中的人口、收入、成本、结果等子模型测算安徽省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结果显示,2019年安徽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缴费率为0.14%,城乡居民每年需要缴纳96.77元。结合安徽省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与我国筹资机制实践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为安徽省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