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95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有意歧义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在交际当中有着积极的语用效果。在广告语中使用有意歧义不仅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广告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2.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之一。作为模糊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义模糊一直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关注。但学界在对语义模糊进行界定时,不同人却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致使其研究对象和目的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对语义模糊进行界定,同时将澄清语义模糊与含糊、笼统、歧义、多义等语义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此为从认知角度对语义模糊进行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3.
论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最后贷款人制度对防范一个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对该制度的理论研究和立法方面均存在诸多缺陷,在实践中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为有效实现最后贷款人制度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社会功能,我国有必要确立“建设性模棱两可”原则、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要素规定以及构建合理的最后贷款人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44.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的杰出作品《红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探讨主题。其中,对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解读是主流观点。文章试图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流行思想——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进行解读,揭示造成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原因——即霍桑朴素的个人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5.
乔琦 《学术月刊》2012,(4):103-107
赵毅衡认为,正是符号使世界有了意义,人时时刻刻在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出意义,也就是把世界和经验符号化,而对于意识,我们也只能通过符号才能了解。唐小林认为,建立主体符号学是当务之急,它的建构有"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两个维度,分别考察人在符号表意中的作用并运用符号学原理阐释作为符号动物的人,这是完成符号学奠基性事业的关键性环节。乔琦指出,晦涩问题纠缠于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从符号学角度考察,读者能力、社会语境元语言与文本自携元语言的冲突,形成了常见而较低层次的晦涩;同一层次元语言冲突形成的阐释漩涡带来的意义晦涩,才是更高层次也是真正诗学意义上的晦涩。  相似文献   
146.
人们如何理解他们听到的语言,又是如何说出别人能理解的语言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在此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词汇认知、句子歧义和句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47.
话语意图和语言幽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话语竭力是语言交际中话语连续与否的关键因素。若听话者没能领会说话者的真正竭力,或故意答非所问,常会产生幽默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8.
形而上学传统将语言视为传达所思之物的工具,因此对于文学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再现论与表现论之中。梅洛-庞蒂从言语的独立性出发,探究了文学对于语言含混多义的深层次开掘,从而为我们在存在论层面思考文学的独特价值开启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9.
ABSTRACT

Stillbirth, or sudden intrauterine death, is in many ways an invisible death. A stillborn infant is one mature enough developmentally to have lived outside the womb but for some reason, or perhaps multiple reasons, was born dead. Stillborn infants are often demarcated from other types of child death and are rarely legitimized as a real loss. When a baby is stillborn, mothers, fathers, surviving siblings, and grandparents may struggle for years to find answers to a series of complex and inherently unanswerable questions. The family members' profound feelings of grief and ambiguity loss are borne in a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denies this reality because the child's death was invisible to most of the world. Boss's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mbiguous loss proves quite helpful in thinking about stillbirth.  相似文献   
15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ole of the dispositional variables of attachment style and tolerance for ambiguit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lational repair messages. Responde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that measured attachment style and tolerance for ambiguity and made interpretations of hypothetical repair messages from their spouse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equivocation. The resulting interpretations were measured along the dimensions of honesty, competence, and politeness using Likert-type scales. Regression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variance (MANOVA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of the traits influenc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pair messages, although in somewhat different ways and al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