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0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8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30篇
理论方法论   157篇
综合类   2967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易大传》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朴素辩证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发展了阴阳概念,使之上升为表述事物对立同一关系普遍原理的哲学范畴;研究了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着重揭示了对立双方的交感、和谐是生命流程之创造、发展的根据;赋予辩证发展观以价值意义,并提炼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健行”精神,从而对于人生意义具有重大影响。这就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辩证方法的理论基础,使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不断地兴衰更替,在中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却不断向东北地区传播与渗透。儒家文化在东北地区却不断地为历代统治者所接纳,从而对东北的民俗不断地产生影响。就婚俗而言,从汉代《仪礼.士昏礼》的“六礼”传入东北,至晚清时期仍然保持着“六礼”形态,这是儒家礼仪文化自汉代以来在东北地区不断传播的结果。我们看到儒家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看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东北婚姻民俗所呈现的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始炼硫化汞时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始炼硫化汞的时间问题,因其关涉到“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质上与天然产物无二的成果”,而引起科技史家的极大关注,但因缺乏确凿资料,以至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此前学界认为道士升炼硫化汞的时间大略始于隋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仅以《道藏》所载炼丹文献为例,即可粗举数例隋代以前与升炼硫化汞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考证说明,中国古代道士早在南北朝或晋代甚至汉代,就已经能够用人工的方法升炼硫化汞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诗歌意象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萌生期、成型期、繁盛期、深化期、完善期;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喻象性、张力性、审美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撷取中华先哲思维艺术和逻辑遗产的精华,引出对今人思维表达有益的借鉴,是中国逻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中华先哲思维艺术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国古代冠礼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20岁男子加冠以示成年的礼仪,在魏晋以前备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有相当繁琐的礼仪.冠礼的功能众多,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章重点论述了冠礼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主客体及方法,并对冠礼的教育功能做了客观评价,认为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礼仪水平,增强团体成员的社会、家庭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皮锡瑞《经学家法讲义》稿本的内容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中的一组经学文稿,是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晚年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所编讲义原稿。这部《经学家法讲义》手稿对先秦至魏晋的经学变迁与得失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和评述,描绘出魏晋以前经学历史的基本轮廓,其中的新见卓识,更显示出这部隐秘至今的经学遗稿的学术价值。皮锡瑞还在稿中自道其"郑学"研究,有助于今人全面体认他融通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品性,确证他决非专治今文家言的经师。  相似文献   
19.
别集、总集均属于古代集。它们的编辑,尤其是别集的编辑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先秦时期章多以单篇流传;两汉之际,史家录作品由依类分别记录,到逐类记录;东汉末至建安时,别集雏形已形成。魏晋以降,出现以姓氏标明为集的《诸葛氏集》。最早的总集是晋挚虞的《章流别集》,而不是刘向所编的《楚辞》。  相似文献   
20.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今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今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