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2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96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23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9篇
丛书文集   1617篇
理论方法论   474篇
综合类   7680篇
社会学   316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554篇
  2011年   653篇
  2010年   634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845篇
  2007年   1334篇
  2006年   1232篇
  2005年   923篇
  2004年   669篇
  2003年   683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通过对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论述 ,力图说明它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辩证统一性和极端重要性 ,旨在引起人们对此关系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2.
搞好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和广大员工的环境道德素质。通过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推动企业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同时,政府应营造企业环境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3.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江泽民有关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和基本功能论述的重要意义,认为它进一步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在广大乡村,特别是山区,林业对于乡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发展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针对贫困山区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林业发展必须与山村经济发展要相互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教育发展作基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民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制度上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育的利益最大化、公平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论文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入手,客观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人们常常以“食色性也”证明古人承认性爱之本能 ,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判断仅施惠于男性 ,恰恰是对女性实行压制的权威性话语 ,助成中国几千年宗法伦理制下男女的不平等。文章以古籍中的“色”指女人着手 ,分析两性所受之不同对待 ,说明女性无权“好色”及在两性关系上的被动甚至被占有的地位 ,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58.
本文就当前人们关注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五个问题:和谐社会的涵义和区分,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主要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基本思路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身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9.
20世纪初诞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较多地受西方修辞理论的影响。要提高修辞学的品位与社会功用,就必须继承中国修辞学传统,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学体系,重视中国古代修辞学学术传统,重新考虑修辞学的内容与体系、方法与方法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60.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用哲学的理念把握社会,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同时,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等也是一致的。可以说,唯物史观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