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6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74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9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1040篇
理论方法论   271篇
综合类   5140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567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496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14,(2):34-41,77
《宋诗话全编》涵盖了诗论、诗话专著和主要的诗论家及主要的论诗名著,更蒐集到了至今还远未为研究者所知晓的散见于浩瀚载籍中的论诗片言只语,对治古代文学者具有莫大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一是补阙、正误的重要资料价值.二是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含生平事迹补遗;宋代僧诗和诗僧的材料补充;弥补某些人物关系的重要史事).三是为文学史上的某些专门问题提供佐证材料.四是艺术风格的品评,文论观点的概括,则更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2.
当前,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在逐渐提高,但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制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推行实践教学课程化,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健全实践教学的机制,确保实践育人的长效性,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63.
冯金忠 《河北学刊》2005,25(5):97-99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64.
网络传播渠道和经营平台的特殊性影响了网民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特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网民网络购物行为满足了价格低廉、轻松娱乐、方便快捷、人际交往、安全及追求时尚的需要。网络信息的高度聚合、良好的连通性与交互性、内容的个性生产等是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的渠道动力。  相似文献   
65.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两支区域文化互相交融,在东南乃至福建地区形成若干地方特色。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漳浦地区所发现的牙璋等文物,成为古蜀文化与闽越文化频繁交往的实物见证。本文从福建与四川两地出土牙璋的异同点出发,论证商周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66.
谢维扬 《文史哲》2007,(2):47-54
顾颉刚先生所编《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包括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古史辨》所从事和倡导的“疑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试图为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寻求合格的史料学基础。但主要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史辨”学者们当年对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的复杂性尚不能有充分的了解,因而在对古书真伪、成书年代、作者,乃至其中某些特定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各宗古书资料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简单化的缺陷。在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史史料学基础问题的研究中,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是对于新出土文献的研究。在大量新出土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有可能获得某些较之以往更合理的古史史料学概念,建立现代古史史料学概念的整个工作也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7.
孔德凌 《兰州学刊》2007,(9):201-204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的代表注作之一,展现了郑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郑玄借助于对文字音、形、义的综合考察,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训诂经验为依托,深入了解<诗经>中文字的含义,进而能准确确定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辨别古今字、假借字,对文字训诂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人们对<诗经>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68.
笼统地把文艺视为意识形态,或认为文艺是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意识形态性,都把文艺泛意识形态化。这些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也不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马克思在《序言》中明确把文艺视为一定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文艺。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意识形态文艺和带意识形态性文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和自由的精神生产区别的观点,说明应使意识形态文艺和自由生产的文艺并行不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70.
高准、邱捷对拙文《军事对峙时期两岸文学的互动简史(1949-1979)》提出的批评,完全是意识形态挂帅,如高准不止一次把政治著作当作文学互动例证,还把提倡文学现代化的余光中比做红卫兵;尤其是邱氏用政治批判取代文学批评,把大陆来稿视为统战特稿,共产主义入侵台湾,这种恐共心理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