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9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22篇
社会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下面的一个分支。鉴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自身的特性,文章认为,这一领域具有更多的人类学特性,从少数民族科技史走向科学人类学是一个自然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02.
论丘浚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浚的民族思想包括 :“内华外夷” ,其目的是为了强化民族心理和解决民族融合问题 ;“因俗制宜” ,根据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确立的管理原则 ,目的是消除族群矛盾 ;“兼爱华夷” ,从宇宙观的高度承认各民族的生存权利 ;“以守为本”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防御性的战略方针 ;“推诚与人” ,民族交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3.
论唐代服饰及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1,17(3):26-28
唐代服饰有胡服与华服之别,胡服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着,并影响及于唐人者,华服则为沿袭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习用之服饰。唐代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唐初至开元、天宝末,以胡服为时尚,胡风盛极一时;中唐贞元、元和以后,直至唐末,虽华服与胡服并存,但已逐步恢复汉魏以前的旧观,华服渐盛,胡服为人们普遍厌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唐人审美风尚的演变,其背后则潜藏着唐代夷夏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04.
新疆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相对不足,内在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学科、学术带头人缺乏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加强质量建设为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5.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及战后签约活动中,传统的“夷狄”观念对清政府的影响随处可见。在战争进程中,清政府对英国的战与和,实际上是古代中原中央王朝对周边“夷狄”对策的翻版;而战后所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观念的产物,用“羁縻”手法对英国等西方国家进行笼络,以达到它们不再侵拢中国海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关于各国、各民族都必须对外开放,在互相学习与借鉴中求得发展的观点;关于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对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7.
围绕提高学报质量,提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学报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确立优势栏目、形成鲜明特色,要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为西部大开发和繁荣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二是要优化编辑业务,实现编辑学者化。  相似文献   
108.
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充分体现高校功能的核心,处于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地位。我国的民族院校由于受历史、社会、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创办背景和服务面向等的影响,学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民族院校必须要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从调整和改善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强化和培育特色学科以及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等方面,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以此促进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9.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道路探析——以鄂温克民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鄂温克族为例,探析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道路,分析总结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10.
对民族高校学生现代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始终是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部分民族高校学生的深入调查,发现其人格现代化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存在着现代意识与行为偏离、理想主义色彩较为浓厚以及不同民族的学生现代人格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中转型社会的现实影响,多元文化、历史的影响和教育因素的缺失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