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7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0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332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论民族区域自治法与民族和谐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111-113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社会中,民族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它具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中国的民族和谐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和制度沿革。民族和谐的实现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构建民族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322.
胡建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53-60
社会资本理论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在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其在传统权威、规范参与及传统交往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随着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在人际关系、内部信任、社区参与、社区制度及社区网络等方面的社会资本的发展也面临困境。对此,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立足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二元框架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完善,以此推进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323.
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宝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采用测量法考察我国西南部缺乏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双文教学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双语双文教学 ,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在学生汉语拼音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上。双语双文教学对语文能力水平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它表现在本研究所调查的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中。 相似文献
324.
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林区是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繁衍生息着诸多古老民族,其中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被呼伦贝尔人称为“三少民族”。三少民族在森林环境中,以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森林文化。其中的思想、行为层面上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自然保护意味和深刻的环境伦理学意义,而其崇尚、敬爱、回报自然的传统思想尤为突出和重要。本文对三少民族共有的自然崇拜及自然观做了阐述,并简要分析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客观作用。 相似文献
325.
普同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11-13
民族与文化的忧患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的衰落忧患与少数民族生存忧患并存。当前,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少数民族要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步入现代化,既要自身努力,又要靠国家帮助;既需要理性帮助,又需要感情关怀。 相似文献
326.
李资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3):40-42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规范.本文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丰富道德内涵,并认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27.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新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1):66-78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28.
文章论述了以横山寨为中枢起点的百越古道的功能与作用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百越古道上的民族与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29.
崔明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4):69-76
在隋唐时期,高昌首领麴伯雅的"变夷从夏"思想、麴文泰的"各得其所"主张、普通民众对高昌与唐朝关系以及高昌最后结局的预测,基本反映了高昌民族关系思想的大致情况。麴伯雅的"变夷从夏"思想,既与高昌与中原地区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有关,也是高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冲突的产物,还与麴伯雅娶华容公主为妻以及在中原地区的生活经历有关。麴文泰之所以胆敢按照"各得其所"的思路向唐太宗的权威地位进行挑战,主要因为他做出了三种错误的判断:第一,与西突厥签订了"共为表里"的盟约,误以为得到了西突厥的支持;第二,误以为唐朝没有出兵高昌的实力;第三,误以为高昌距唐朝遥远,唐朝无法到达;即使到达也不堪一击。高昌很快被唐所灭,在很大程度上与麴文泰的错误判断和决策有关。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至天宝元年(742年),康国、安国、俱密国、吐火罗、石国、西曹国及箇失蜜等列于《新唐书.西域传》的七国国王纷纷上表,或向唐"乞兵救援",或请求内属,或希望得到唐朝的册封。他们的上表虽然比较简单,但都突出反映了他们以"赤心奉国"为核心的民族关系思想。西域诸国对民族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是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30.
马进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42-47
位处甘、青两省交界的河湟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经济结构的民族分工与协作的社会现象。例如:汉族、土族群众多半务农;藏族、蒙古族同胞大多畜牧;而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多喜欢经商。结果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