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38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991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贾科梅蒂无论在素描的构思或表现上都可谓独树一帜 ,不同凡响。在素描对象的观照与把握上 ,强调采用直观的方式 ,摆脱一切先入之见 ,以便寻找出最接近自然视觉的形象  相似文献   
92.
从客体对象看,新历史小说强调历史与当下的内在联系,是写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过去,而不是消逝了的历史;从主体创作来看,新历史小说服从主体内心体验,忠实予好者灵魂的召唤,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理解,是以历史为背景的主体心灵的创造;在新历史小说中,主体在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时,运用了独创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3.
唐五代诗词中经常出现“蹙金”这一织绣名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五件蹙金绣是这一常见诗词名物的实物印证,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佛教意涵。“蹙金”是用捻紧的金线以制成皱纹状织品的一种刺绣工艺,蹙金绣是质地最密、形态最美的一种绣品。这种绣品在唐五代成为皇帝后妃、诸王公主等皇室帝胄和衣冠贵族喜欢服用的生活和装饰用品,故诗人经常用以表现贵族社会和人物的生活情状。因“蹙金”优于“盘金”、“缕金”和“贴金”,在诗词中的表现作用也就有所不同。这一特殊的诗词名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史内涵。  相似文献   
94.
在我们的语言中,价值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主客关系模式是诠释价值本质的合理方法。哲学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主体的需要是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源。心理分析是哲学价值论的必要方法。  相似文献   
95.
提出了一种复杂背景下自动、实时地检测和跟踪非刚体目标算法。该算法利用自适应的背景减除方法,在复杂背景条件下提取出运动目标;采用颜色直方图模型为特征的均值平移法作为跟踪算法。试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
分析了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现状,认为以清华大学等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在借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经验的基础上,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点转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并逐步确立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的做法效果显著。结合西北师范大学的实际情况,就当前的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从评审目的和对象、现行评审方式和隐名评审的意义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7.
该文提出建筑管理法调整建筑活动中发生的建筑管理关系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建筑协作关系,并探讨了建筑管理法与其它法律部门相区别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98.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为了解决旧的学说存在的缺陷问题,涉外离婚的准据法选择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适用有利于实现离婚的法律、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引入“意思自治原则”。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对确立我国涉外离婚的准据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
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出发,以信息焦点为主线,采用核心例句She died a miserable death及Shedied miserably分别作为"同源宾语"构式和"谓语 状语"构式的典型代表,能探讨这两种构式整体语义的差别。"同源宾语"构式和"谓语 状语"构式语义等同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两种构式虽有相同的词汇义,但其构式义却不同,因此它们的整体语义存在很大差别,绝非等同。  相似文献   
100.
曹瑞娟 《南都学坛》2008,28(4):85-88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怀有较为强烈的迁逝之感,这种迁逝感在诗歌中表现为描摹和咏叹春光的匆匆、岁月的流逝、人颜的老去,抒写物是人非的怀旧情绪、古今历史变幻的沧桑之感以及悼念亲友爱人的离世等多种形式。因时光无情流逝而产生的伤感以及今非昔比的怅惘,是中国古代诗人难解的情结,也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生际遇和体验,因而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