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3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126篇
管理学   12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6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92篇
丛书文集   821篇
理论方法论   404篇
综合类   6192篇
社会学   497篇
统计学   17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617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730篇
  2010年   598篇
  2009年   559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639篇
  2006年   648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34篇
  2003年   364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与收益:研究评述与理论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存在成本,收益也不容忽视。在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后,才能更加合理地分摊市民化的成本,推进高质高效的市民化。首先,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收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首次总结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关系中的两大矛盾:农民工个人福利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不一致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同期不匹配的矛盾,并构建了一个以矛盾为导向的分摊成本与收益的理论框架。最后,分析了以往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2.
促进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当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构建动力机制、健全引导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有利于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构建动力机制,需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认同的情感动力,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认同的利益动力,以理论的科学性增加认同的思想动力;健全引导机制,需要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完善教育机制;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强化宣传机制;以阵地建设为平台,健全导向机制;完善保障机制,需要壮大经济基础,突出利益认同;健全民主政治,增强政治认同;坚持文化自信,强化价值认同;夯实民生基础,巩固社会认同;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认同.  相似文献   
9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持续关联与聚合、发酵与扩散,极大地影响着公众的情感和态度,易引发集体非理性恐慌,网络时代信息扩散和迭代呈现全新特征和趋势,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结合“土坑酸菜”事件,利用Python技术获取媒体原始资料,对资料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模型。根据编码结果识别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六大主范畴,包括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有效的)组织动员、社会控制、风险放大,将主范畴内容纳入价值累加理论六大因素中,分析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是以突发事件为分界点,分为前期蓄势、中期造势、紧急处理三个阶段,前期蓄势和中期造势阶段通过多轮循环相互反馈影响,最终放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在整个风险扩散过程中,网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的“社会放大站”,其加速了信息传播,强化了公众风险感知。本研究运用价值累加理论、基于宏观和微观整合层面,细化探究了网络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的完整过程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风险放大SARF研究框架,为相关研究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4.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理财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把市场机制引入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以委托代理理论和科层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新模式,以期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有序、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5.
从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鸿沟(社会性距离)在加大、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特大风险等现实性背景,及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合理性前提,即杜兰特认为科学日益进入公众的社会生活、公众有权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等,并认为存在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
试图通过绵阳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研究,来说明我国中等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在绵阳城区选择五个典型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在详细问卷调查基础上总结出绵阳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迁移性、迁移方向性、迁移距离和迁移空间类型等特征;浅析了迁居机制及变化,并据此提出绵阳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此建议对于我国中等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
为了明确核电厂人因失误机理并为后期人因失误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采用“组织定向人因失误分析技术”对2010—2020年核电厂208件人因失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获得样本数据,经统计辨识主要的人因失误类型(知识型、规则型和技能型)和影响因素(如教育培训、组织设计、规程、人机界面等),结合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及因子分析构建主要人因失误场景(如知识/技能经验、注意力、压力和态度等)。由于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因而采用QAP方法(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对人因失误场景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知识型、规则型、技能型人因失误因果模型,辨识不同的人因失误场景,揭示人因失误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因失误类型其产生机理以及场景显著性不同,为人因失误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推动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通过阐释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评价2012-2021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时序演变和空间特征两方面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2)从时序演变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其中耦合协调度呈轻度失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演变,由衰退失调型转向过渡磨合型,整体未达到协调发展;从空间特征看,耦合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不同驱动因子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据此,提出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
发挥经济激励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至关重要。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国基本建立起多维立体的涉粮激励政策体系,形成了稳定粮农收入、优化营商环境、调动产区积极性和保障消费者可得性的政策框架,但仍存在种粮农民利润空间压缩、粮油加工业后劲潜力不足、粮食主产区高产穷县等问题。针对粮食安全利益保障水平较低背后成因,探索构建以实现“产得出、运得到、买得起”为目标、协调粮食产业链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充分释放经济效益在保障粮食安全中作用的机制,并提出健全粮食安全利益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优化补贴政策,强化政策保本功能;二是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经营增效;三是协调产业链主体关系;四是逐步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五是健全应急储备及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0.
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域协同研究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学界尚有待阐明区域协同瓶颈之因并提出解决之法及相应的区域协同新机制。本研究试图聚焦于此,在理论层面梳理区域协同瓶颈产生机制与区域协同新机制,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进行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在实证层面检验本研究的两个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发现,以机关事务为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治理尺度差异,这与中央政策调控共同构成协同的内外动机,驱动成渝地区深化合作意愿,卷入区域协同;与此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两地机关事务标准化协同工作中亦有所披露,并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案例分析结果:推进协同地区加强行政治理协同、推进治理尺度统一具有紧要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标准化执行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的行政治理协同增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互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此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部协同卷入的奖惩机制不完善,行政治理协同还需大力推进,两地协同仍有较强的地方本位意识。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地方保护现象是长久以来中国实行区域分治所衍生的治理产物,消弭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区域一体化思维成为协同瓶颈破局之必然要求,而基于行政尺度视角出发的行政协同治理则可能通过为地区卷入协同建构与区域空间相适配的治理尺度,从而成为区域协同必然的路径选择。并且,协同是基于时间矢量上不断发展变换的过程,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牢牢把握不同阶段中区域协同"动机—路径—目的"三核心元素以寻求合理的区域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