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文章主要研究了萨特的"无"的思想,指出了"无"与萨特的自由理论的联系,认为"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有(存在)是先于无的,但这种有要"无"去化之才有意义,而人又在不稳定的无中又追求着有,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正因人本是无,人才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42.
老子自然观的哲学内涵的核心是无为,奠基于此基础上的老子美学的自然观突出而直接地表现在两个方面:虚静无为和朴拙之美。虚静无为就在于追求一种心灵不为任何知识、意念和情感欲望所束缚的自由的审美境界;朴拙之美则以自然朴素为理想境界,反对过分雕琢,追求顺应物性的巧夺天工。除此之外,老子美学的自然观还在与之相关的思想和范畴中流露出来,主要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和真、淡、味三个范畴。  相似文献   
43.
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由道家最早提出,但并非为道家所专有。从先秦到汉初,除了道家使用这一哲学范畴外,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也都讲“无为”,只是对“无为”的诠释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44.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法自然”就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要外界力量的强制,亦即自发和谐、协调。在老子、道家看来,“道”支配着宇宙,即“道”支配着天地、神灵以及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灵;而“道”内部含有阴阳,阴阳的和谐统一构成宇宙、社会的“一”。“一”就是统一和和谐;阴阳失衡,“一”的平衡就受到了破坏,自然和社会就会出现灾难,因此,“道法自然”、和谐顺性是宇宙发展的规律。“冲气以为和”是老子和谐哲学思想的基本思路;“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和谐思想的重要价值追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和谐思想,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45.
张载提出"太虚"这个概念,其实是对中国传统中"无"的思想的一种继承;不过,张载的"太虚"既有承继了"无"的传统的本体论的意义,也具有"气"的演化的宇宙论的意义。"太虚"是起源,这很好理解,"太虚"是本体虽然理解起来有难度,不过也可以说得通,但"太虚"既是起源又是本体便必然会使它们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因为在本体论意义下的"太虚"与"气"的关系是与宇宙论意义下的"太虚"与"气"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的。这样,张载的"太虚与气"关系的思想就徘徊在宇宙论与本体论两条道路之间,这两条道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46.
就立学根本而言,老、庄皆宗道法自然,并进而皆主无为而治和反复之道,皆批判道德的"坠落"与观念、制度的异化。然而,由于在体用、本末关系上有着不同的侧重或取向,遂引发了二者在政治思想上的重大分歧:老子因重抱本、守虚,致使其无为有"不为"之嫌,其所谓天下之治也流于"小国寡民"式的虚无;庄子则尚致命、尽情,其政治思想既展现了体用一如、本末一贯的精神,也彰显了万物各尽其性、王者拢聚天下的"充实性"。  相似文献   
47.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  相似文献   
48.
英语比较句的原型是Ais(more adj.)than B,但nothing一词的特殊语义,造成了两个带有nothing的比较句在许多方面的差异。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讨论nothing的语义特征及其理解。  相似文献   
49.
英语比较句的原型是A is(more+adj.)than B,但nothing一词的特殊语义,造成了两个带有nothing的比较句在许多方面的差异.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讨论nothing的语义特征及其理解.  相似文献   
50.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