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文结合新加坡和苏州的案例探讨了“权力人口问题”。权力人口是指手握大小权利的人们构成的社会阶层或集团。在社会阶层结构中 ,权力人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现代社会的公平与效率。权力人口的素质和作为是追求卓越的基础。权力人口问题就是关键的少数人影响非关键的多数人的问题。在社会人口学的视野中 ,权力人口问题值得予以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62.
63.
“法的渊源”作为法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却一直在“盲人摸象”的定位困局中挣扎。从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它的模糊性由来已久,并直接影响了中国学术界的概念定位。在当今中国,立法中心主义与司法中心主义之争的“法的渊源”定位,浓缩了大多数概念中存在的分歧。但这些分歧中也有对基本问题的共识。在法理学领域,法理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基础性、法的渊源自身的多维性、单一视角下形成的共识都为综合视角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可以说,法的渊源是法律人作出法律决定时所依据的权威性理由。  相似文献   
64.
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但同时,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科学运用权威对话法,搭建权威对话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长期有组织地进行权威对话,对于引导网络舆情、了解民意、凝聚和振奋民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6.
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虚假陈述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法院裁判的准确和公正。对当事人的虚假陈述进行法律规制意义重大。借鉴世界各国对虚假陈述法律规制的经验,规制民事诉讼中的虚假陈述,保障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法院的准确裁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7.
税收分析在税务机关的日常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来指导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分析工作。目前我国的税收分析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在微观税收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8.
传统学术对《论语》的研究主要从哲学、伦理学等角度入手,如果从社会心理学这一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论语》中丰富的社会角色期待的思想,比如,道德期待优先是孔子角色期待思想的一个特点,仁是其道德期待的核心,仁的具体展开就呈现为各种具体的角色期待。各种具体角色的行为是儒家的“外王”一面,儒家对“内圣”方面的期待,则体现在成就理想的君子人格上。  相似文献   
69.
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今天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里它显得更加的重要。它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确立,那么正在走向法治化的我国沉默权又作了哪些规定呢?“沉默权”的起源是怎样的?我国“沉默权”的现状如何?我国是否也确立了“沉默权”制度?究竟我国是否要设立“沉默权”制度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70.
农村法文化的建构分别从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实现农村社区由权威性凝聚向法律型凝聚、推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转变三个层次上实现法律与农村的互动。建构农村法文化应主要依赖于以文化利益作为出发点、以文化动力作为驱动点、以文化和谐作为归宿点的路径选择。在建构模式上应采取有效整合微观、中观和宏观上的农民、农村社区、基层政府这三种力量,分别发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合作互补的创新机制实现农村法文化建构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