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世纪英国法发展的教会法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对教会法和英国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寻找英国法发生的基本模式。通过对英国王权主导地位的探讨,以及对教会法承袭传统的论述,可以发现,以王权为主导的英国法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同样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教会法及其所整合的既有法律传统进行了选择性吸收。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孟广林撰著的《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一书作了系统评论。第一部分围绕《论稿》对西欧封建王权的学术研究动态的透视与思考,充分肯定了《论稿》对有关学术史的梳理。认为《论稿》在深入辨析西方学者关于西欧封建王权诸学理模式的基础之上,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西方学者关于西欧封建王权诸学理模式的思想底蕴,并提出了自己考察英国封建王权的角度,这就为自己的研究确立了科学的学术前提。第二部分围绕着王权与世俗贵族、王权与教会,以及英王国的政治体制、机构、职官和英国封建王权的性质与地位等问题,集中评论了《论稿》对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之前的英国封建王权的实证性研究。认为《论稿》的研究资料翔实而典型,分析深入而独到,观点鲜明而富于启发,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是我国西欧中古史研究领域近年来产生的不多见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就《论稿》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方面进行评论。认为《论稿》的研究方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极其注重学术规范,体现出《论稿》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第三部分还分析了《论稿》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初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3.
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体的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德斯鸠对国家政体作了划分 ,对各种不同政体的特点作了论述和比较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原因。其中既有正确而富有启发意义的地方 ,也有不甚正确或错讹之处 ,需要我们给予细致的辨析  相似文献   
54.
冯天瑜认为,将周秦之际至清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结论,并长期得以沿用;然而,认真研读马、恩论著,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将秦汉至明清称“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的。陈启云认为,传统中国究竟是属于“封建型”抑或是“大一统”、“专制”、“独裁”型,如果从“范畴理论”而言,这两者是绝不相容的;但从“历史事实”而言,这两者却常常是并存的——有时是先后轮转(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并存(如西周、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张国刚认为,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差异性和各自特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同一性,所以,关于历史阶段划分,既可以用唯物史观的标准,把中国的中世纪叫做封建社会;也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用上古、中古、近代来划分;还可以用时序如史前、族邦、皇权、共和等概念来划分历史阶段,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在学术上做到沟通和理解。许苏民认为,冯天瑜提出的关于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或“地主社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准,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实际上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55.
史料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又是历来教科书编撰者所遵循的原则。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史料运用成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撰的一大特色,而四个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一点上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只有深刻了解了各个版本历史教科书在史料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在历史教学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6.
金元之际的文雄和社会、文化活动家元好问,倚借良好的父兄渊源、师友讲习,全面接受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价值观念体系。政治、社会价值观是其价值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元好问的政治、社会价值观主要包括强调君权的绝对性、以民为本、仁政爱民、坚持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权理念等内容。这些思想尤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在他的碑志文创作中。通过碑志文,元好问表达了自己在政治道德方面的忠君观念、社会理念方面的民本观念、治国方略方面的德政观念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华夷同一观念。  相似文献   
57.
英国是在外族入侵不列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其"等级君主制"形成前的1700多年里大致经历了公元前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公元10世纪统一国家的形成;1066年位于欧洲大陆诺曼底的公爵威廉率军入侵;从威廉二世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的社会改革;1295年英国议会形成等历史阶段,从而使英国政体从"贵族民主制"演变为"等级君主制"。  相似文献   
58.
实行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制度对文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国的封建社会与宗法制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而宗法制之对行使君主专制的政治权力,在"家国同构"中起极大的作用.政治型文化必然带来对文艺的政治功利要求,对文艺首重政教功能论可谓遍布所有体裁、样式的作品中,而且纯文艺不发达,也导致了文艺家独立人格的丧失.宗法制的"纳上下于道德",形成了伦理中心主义,使道德教谕成为文艺的内容和批评标准,文艺不重个性,而重在群体的、共性的道德与感情.  相似文献   
59.
阙光联先生在阐述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这一重大历史问题中,把君主立宪制在近代中国是否应当的政治判断转变为是否可能的学理分析,难能可贵。但作者仅以中国君主专制文化传统与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内在紧张与深刻冲突论证后者的不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作者没能从学理上论证近代中国共和立宪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更无史实的支撑,则使其对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不可能的全部论证缺乏辩证性。而其对英、日君主立宪制度的论证逻辑与两国文化传统和历史事实更是南辕北辙。阙先生在学理性论证的显在思路下,实际上是不知不觉陷入中国传统的国家神器、政治本位以及当朝合法性论证的泥坑。因此,本文呼唤以科学精神看待历史与现实,破除思想深处的陈腐意识形态,树立现代政治理念。这是我们当今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60.
孝道是中国传统专制文化的现实与历史基础,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延伸。而《周易》则建构了孝道的理论基础,《易传》彻底改造了《易经》中的先天平等思想,由所谓"先天不平等"(天尊地卑)的虚构逻辑前提出发,推演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的理论主张。后代的统治者与御用文人,在理论上把这种专制性的孝道观加以细化,在实践中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典范化,导致了奴性化、反科学性、反人性的严重后果。只有彻底抛弃专制基础,对传统孝道观加以扬弃,才能真正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