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2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6篇 |
人口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182篇 |
理论方法论 | 103篇 |
综合类 | 856篇 |
社会学 | 17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贾学鸿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2):89-94
《庄子》书中的物化在多个篇目中出现,由于语境各异,物化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物化指与物推移,委运乘化,物是动词,指错杂、参与;二是物化指人与其加工对象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不分的境界;三是物化指人被外物所化,丧己于物。前两类是道家的理想境界,第三种类型是道家所否定的。和物化相关的理念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乘物以游心,顺应自然;二是外化内不化;三是人不伤物,物不伤人。道家的物化理念,体现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追求的是应物而不为外物所动,是不假外求,自足性的欢乐。 相似文献
992.
程建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在《西游记》诸多人物形象中,孙悟空没有唐僧的宗教虔诚,没有猪八戒的尘思俗念,没有沙僧的谨小慎微。但毫无疑问,孙悟空是作者着墨最多,也是读者最爱的人物形象:他化解了市民的阅读期待同玄奘取经历史事件间的尖锐冲突,消融了佛门经典要义对真率天性的自然拒斥,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南宗禅平常心即道的佛学理念,在文学领域和中晚唐以后呵佛骂祖、离经叛道狂禅之风实现了异域同构,客观上加速了佛学世俗化、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93.
传统形而上学的元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恐怖。要破除这种幽灵的恐怖,就需要一种作为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的边界意识。从元意识到边界意识的转变,应是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94.
论道德吸引力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68-72
道德吸引力就是道德所具有的使人们趋之若鹜、乐于为善的力量,它源自于道德的合需要性:合乎社会、时代的需要;合乎人们解释世界、解释生活的需要;合乎个体追求幸福的需要.据此,我们必须从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形式以及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道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95.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伦理学是高校的必修课,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大学生和德育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盛国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7-12
技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但对于什么是技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认识。文章在思考什么是技术问题的基础上,不是去给技术下定义,而是从另一个层面来思考技术的存在方式,即技术以什么方式存在着。首先从存在的概念入手,并分析了各种关于存在含义,认为存在的任何一方面的单一含义都不足以反映技术存在的含义;接着肯定了技术存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最后分析了技术存在的方式,并最终认为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是技术的最根本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97.
在进行大学新生成才障碍的心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大学新生入学后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并结合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指出新生入学阶段帮助其克服成才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引导途径。以求使大学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顺利度过从心理不适、职业迷茫到健康成才的适应期,蹯上新的人生征程。 相似文献
998.
袁伟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2-96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症候袒露的是男权社会的痼疾,是女性以异端的身份来表达个体生命在生存焦虑的压抑下的激烈反抗,是女性为了避免被吞没保护自身存在的一种极端方式,因此它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疯癫”的形成既来自外部环境男权社会的压抑,又来自因女性主体性缺失而造成的男性依赖和内心指令的强迫,“疯癫”成为女性反叛的悲剧性宿命。 相似文献
999.
李才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18-21
若要讨论预设的克隆人的社会伦理和法律地位,首先需要研究人的内涵是什么。文章通过对人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属性的分析和不完全生命实体的属人性的讨论,尝试说明克隆人的属人性及其在人种谱系上的伦理位置。 相似文献
1000.
尤金·奥尼尔的中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及《悲悼》,在取材与主题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特别是两剧的主人公都生活在浓重的清教氛围中,文化的禁锢与人的自然欲望的激烈冲突,构成了人物性格的极端对立。力求淡化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对奥尼尔中期剧作的模式化影响,而以两剧主人公伊本与莱维尼亚极端对立性格的成因、发展及悲剧性结局为主线,对人物的归属感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而展示了奥尼尔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