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礼"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性质,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范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的外在强制逐渐减弱而内在规范却日益增强和完善。提倡礼治的儒家通过以仁释礼,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使人们依据礼义文化机制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从而确立一种精神信仰。在这种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合而为一的内在精神信念支持下,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的内在和谐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2.
二程的仁学思想体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仁学自然观。这一仁学自然观把仁扩展到天地万物,使仁成为人与宇宙自然的共同本性。它在内容上包括“与物同体”的同体自然观、“以生为道”的生生自然观和“诚敬存仁”的诚敬自然论。而生态价值则是二程仁学自然观在当代的重要诠释维度。二程的仁学自然观及其生态价值观既强调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价值独立性。它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提出的"仁爱"、"忠恕"等一系列管理主张,表明仁学是一种伦理性文化。仁学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建设的学说,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的管理原则。因此,从现代行政伦理的视角解读孔子仁学中的爱人、礼、忠恕以及安人等思想,不仅可以为研究孔子仁学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为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4.
朱熹采用"心统性情"的构架而将本体与发用放在一心的发用流行之中,心、善、仁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其一致,而可能是多样化的。朱熹不赞同一般地说心无不仁,(他主张)要保证心之本体的发用端正不偏,"诚意"的涵养功夫必不可少。持续的致知和操存功夫,是觉察本体于一念之微并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朱熹心论的目的,在引出主体自身的存养状态并保持仁德的不失,以便从实践中解决心与仁的一致性问题。反求本心也就成为了朱熹心论最后的诉求。  相似文献   
75.
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  相似文献   
76.
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具有伦理性的以政府为主的有关组织的基本职能,其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理性需要道德的辩护与支持。慈善因其非约束性、等级次第性并带有施舍色彩的天然弱点,失去了担当现代公共服务制度道德基础的依据,而正义则以其应得和法度的语义获得了构成公共服务道德根基的资格。然而,正义的公共服务制度,仍需慈善为其运行提供价值引导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77.
仁与知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仁是主体的内在德性 ,知具有知识与智慧双重内涵 ,知识是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所获得的对经验世界的认知 ,智慧是一种应对与理解社会人生的能力。孔子处理仁与知关系问题的方式是仁知合一、以仁统知。他通过“化越超为内在”的方式 ,实现了“下学而上达”的目的 ,打通知识通往德性的道路 ;又以仁纯亦不已的创生性 ,达到了内在德性的外化 ,从而把上下内外打成一片 ,实现了德性与知识的圆融  相似文献   
7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从"仁”的思想原则出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孔子主张把"爱人”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在任用人才方面,孔子提倡"尊贤”,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地任用贤才;在治理国政方面,孔子不仅要求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而且主张为政者要"恤民”、"惠民”、"富民”、"教民”和"取信于民”;孔子还反对严刑苛政,主张用"德治”这一比较温和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79.
社稷为重,亲民为先--论杨时的社会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家杨时在致力于学术的同时亦关注着社会政治.他继承传统儒家学者经世济事之志,积极地出仕为政,试图一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以挽救两宋之际积弊重重的危局.在为政方略上,他提出知人善任,为政以公;重保仁心,视民如伤;积极抗金,反对割地求和等具体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80.
随着现代性的转型,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了人类所无法规避的社会发展形态。社会系统的开放性和生活世界的繁复性使得当代社会的整体形貌呈现出相互扭结和叠压的新特征。社会风险的频繁涌动,持续地侵蚀着每一个社会主体的个体安全,安全的获得与重塑成为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焦虑。而儒家思想中关于礼与仁的传统论述却能提供一种有益的个体安全互动的新样式。同时礼与仁的哲思注重调整和反思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复合关系来达至安全、和谐的有机状态,因此也为我国探索一种新型现代性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