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90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大数据时代,数据即共享,建立在群体理性和契约精神基础之上的共享价值观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要伦理精神。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的主要伦理效应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破除因信息壁垒阻隔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信息的共享流转和价值转化。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面临着信息的高成本获取与低成本共享之间的矛盾、共享数据被污染的潜在风险,以及信息共享行为强化了媒介的“反向驯化”、“数据鸿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平等挑战。践行共享价值观,需要把握信息获取者与共享者之间的权利“平衡点”,强化社会监督与法治,以确保信息的科学和准确;充分挖掘智能技术在信息伦理建设方面的作用,以避免数据“过娱乐化”陷阱;注重共享的广泛性与公平性,以促进信息与数据负责任、有价值的共享。  相似文献   
102.
文章介绍了西方新兴的沙漏模式教学方法,并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家庭环境、知识水平、自控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及由于大班教学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将沙漏模式引入到体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得出沙漏模式在体育专业英语大班教学中是实用且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是高校人才工作无法回避的新环境.高校应积极树立大数据意识,顺应量化研究趋势,主动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培训和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4.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正向我们扑面而来,世界正急速地被推入大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将产生巨大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从以往的小数据思维迅速转换成大数据思维,以适应这场急速的变革。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复杂性思维。大数据思维获得了技术上的实现,因而影响更加巨大和深远。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在阐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目前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面临的难题,进而提出了对策思路,企图为我国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6.
This article analyzes possibl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ports of Los Angeles and Long Beach using a radiological dispersal device (RDD, also known as a "dirty bomb") to shut down port operations and cause substantial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s. The analysis i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risk analysis tools, including scenario generation and pruning, project risk analysis, direct consequence modeling, and indirect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We examined 36 attack scenarios and reduced them to two plausible or likely scenarios using qualitative judgments. For these two scenarios, we conducted a project risk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tasks terrorists need to perform to carry out the attacks and to determine the likelihood of the project's success. The consequences of a successful attack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a radiological plume model and resulting human health and economic impacts. Initi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hances of a successful dirty bomb attack are about 10-40% and that high radiological doses are confined to a relatively small area, limiting health effects to tens or at most hundreds of latent cancers, even with a major release. Howeve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from a shutdown of the harbors due to the contamination could result in significant losses in the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including the decontamination costs and the indirect economic impacts due to the port shutdown. The implications for countering a dirty bomb attack,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radiological sources and intercepting an ongoing dirty bomb attack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7.
东晋南朝墓志的渊源、摆放位置、纪时格式及"一志多方"现象等若干问题,是前人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却仍有待深入的重要方面。东晋墓志出现的内在原因,是受西晋已经形成的使用墓志的风习的影响,源自西晋;而其所呈现出的外在特征,却又受到南方使用志墓砖铭的丧葬习俗,以及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与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东晋至南朝墓志发展、定型的过程相吻合的是,墓志的摆放位置、纪时格式也同样经历了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过程。东晋、南朝墓志中的"一志多方"现象,虽然比较特殊,但大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且出现的时间也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8.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代表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规模、影响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受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尝试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研究:从关注“人口迁移”这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到关注“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过程。通过研究者及其作品背后暗含的问题意识,可以对百年来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从学术思想史的脉络看,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仅仅是一个移民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9.
编辑偏见的存在有利有弊。编辑偏见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别。在编辑实践中,诱导编辑无意识偏见的发生因素主要有:认知懒惰或繁忙,非理性决策思维以及直觉信心等。编辑无意识偏见存在影响了编辑对稿件内容的客观评价,但因无意识编辑偏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消除比较困难,编辑必须通过无意识偏见发生前的“有意识”认知、严格落实“三审制”和利用大数据反馈等措施规避无意识偏见发生,以确保稿件价值选择的客观与公正。  相似文献   
1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惩治生态环境犯罪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司法大数据对我国刑法规定的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情况、基本样态、核心成因与治理之策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运用刑法手段惩治生态环境犯罪在我国取得了初步效能,尽管污染环境罪等典型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率近年来处于冲高回落阶段;但由于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态要素的交互在空间与密度上依然广泛与密集;基于刑法惩治所压制的生态环境犯罪发案与犯罪的原始动能之间仍呈现出一定的二元离散;部分生态环境犯罪发案显示出犯罪人基于生活利益而获取自然资源的客观情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依然存在;提升刑法治理生态环境犯罪的效能尚需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维提升,从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高质量发展。就微观层面而言,基于司法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等公共政策的影响,自2020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数量呈现出巨大下降。但需明确的是,此种下降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与暂时性,在本质上是由于人民群众基于居家不出而形成的。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常态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