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7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162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1090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1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generic process in the 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y that we name “conditional acceptance.” Based on 20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cisgender, heterosexual Christian women who support same‐sex marriage legalization, supplemented with reviews of LGBT, religious, and inequalities scholarship, we demonstrate how members of dominant groups may maintain boundaries that facilitate the persistence of social inequality by conditionally accepting members of marginalized groups. Specifical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spondents both created the appearance of tolerance and maintained the devaluation of LGBT people by (1) supporting equality with a few caveats, (2) suggesting acceptance of those who cannot help being abnormal, (3) arguing that social change was not their responsibility, (4) defining sexual and gender difference as a personal choice, and (5) asserting that they could hate the sin while loving the sinner. In conclusion, we argue that examining processes of conditional acceptance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1) the persistence of social inequality despite social movement victories, and (2)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existing scholarship focused on sexual, gendered, and religious boundary maintenance.  相似文献   
992.
对政府边界问题的纯逻辑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晋阳学刊》2008,(2):23-27
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讨论政府边界问题,首先必须承认政府对于社会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从应然的逻辑上讲,政府边界的确定符合社会的价值偏好;从实然的逻辑上讲,政府边界问题须从社会发展和政府运作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总体上看,政府边界的相关问题不论在规范上还是在实证上,都具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定性。  相似文献   
993.
当前,元宇宙概念方兴未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新技术、融合新思维,推动元宇宙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在元宇宙时代,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时代的发展变革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动性调适以适应全新时代的到来。元宇宙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智能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能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智能提升为目标,通过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范式、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边界,回应元宇宙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数据智能和教育智慧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994.
夏尊文 《云梦学刊》2009,30(4):78-82
许霆案已经尘埃落定,但对于该案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就重审法院对许霆的量刑而言,判决书中对许霆减轻处罚的理由显得苍白乏力,根据司法实践和我国的刑法理论,许霆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基于此,为了让重审法院对许霆的减轻处罚更具说服力,部分学者转而借助于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许霆减轻罪责。可是,事实表明,原审法院对许霆量刑过重的根源在于定性有误,许霆案根本不具备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解释的条件,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许逵的行为是一个假命题。因此,试图通过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许霆减轻罪责属于该理论的滥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当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995.
1997年刑法修改前,司法解释将挪用公款不退还的情形规定以贪污论处,在当时被理论界批评为客观归罪,有悖定罪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1998年司法解释将挪用公款后客观上有能力退还主观上不想退还的情形排除在挪用公款罪之外,转而以贪污论处,是以不退还、拒绝退还等客观结果推定贪污目的的存在,仍然是一种客观归罪。能够证明挪用公款主观目的向贪污公款主观目的转化的事实,不是非法占有公款的客观结果,而是非法占有公款的行为和过程。  相似文献   
996.
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结束后当事人对财产归属有不同的认识,以登记结婚为条件的“真心声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吗?本文运用家庭理论和逻辑推理辅助分析法律问题,支持一个被公序良俗所认定了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7.
弱势群体概念及界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弱势群体概念的相对性、存在的绝对性、不确定性和弱者的区别性几个方面对其概念界定进行了探讨,又从范围界定的针对性、生存的首位性、经济的基础性、权利的核心性和稳定的关键性提出弱势群体范围界定的原则性看法。  相似文献   
998.
评析道德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对自由、道德自由的认识,道德自由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道德自由的实现途径--人在自由与必然之间做出选择,对道德自由的思考--道德自由在当前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对道德自由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9.
吉林省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最高检出率出现在大学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最高检出率的学生类别是城市女生,最低是乡村男生。大学阶段,最高检出率为乡村女生,最低检出率仍为乡村男生。随教育层次的提高,发病率呈递增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教育负担与患病率成正比的关系。近视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男生近视患病率明显低于女生。  相似文献   
1000.
刘绪先生前后写了两篇关于偃师商城是不准确界标的文章,文中多有不实事求是之处。故有必要予以澄清,以正视听。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碳 14测定年代数据,偃师商城是夏商二代断代分界的界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