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8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201篇
管理学   99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9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88篇
丛书文集   1859篇
理论方法论   788篇
综合类   10144篇
社会学   1394篇
统计学   52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90篇
  2014年   782篇
  2013年   1093篇
  2012年   946篇
  2011年   1083篇
  2010年   848篇
  2009年   867篇
  2008年   981篇
  2007年   1109篇
  2006年   1007篇
  2005年   976篇
  2004年   939篇
  2003年   873篇
  2002年   771篇
  2001年   607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01.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语言是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中介。不同的哲学思维会使语言呈现不同的特性,这一点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中西译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以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并回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02.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及其负面效应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知识失业已成为我国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现象,它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并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本文概述了我国目前知识失业情况,并从多角度解析了我国产生知识失业的原因及其负面效应,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03.
现代文艺学建构视野下的瞿秋白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思想非常独特而富有创见。我国现代文艺学草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过“五四时期”学术典型的初步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40年代,各种不同文论话语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其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最为深巨。瞿秋白是马列文论“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和伟大开拓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704.
“需要层次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并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递进.辩证的运用这一理论,重视并合理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以此达到激励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应该"拿来"并加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05.
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进程,大体经历了"复苏"、"探索"、"建构"三个阶段。其整体特征是,在多元的背景下多样化地走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之途。总结和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转型",不能离开这条根本主线。有些"转型"的论述过分现象化,与实际的转型情况不相符,其根本原因是如何看待文学理论变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如果以所谓的"现代性"为指导,那就会引领文学理论的反思和发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相似文献   
706.
于档 《晋阳学刊》2008,(5):112-115
新时期女性散文是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最为成功的部分之一,也是诸种文体中女性主义意识表达最为直接的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女性主义意识的拓展,主要是从女性的自我处境表达、自我确认、自我反省三个方向展开的,具有女性意识的先进性。但近十年来,消费文化的泛滥成为影响女性散文进一步发展的负因素,散文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有消退的迹象。  相似文献   
707.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撼动人类生存家园的全球性难题,但是,生态恶化并未因学术理论界的疾呼而得到有效遏制.本文试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治理理论解读当代生态热的得失,并时中国的生态治理方案作了初步探讨.提出生态的社会治理是中国走出生态困境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708.
福柯生存美学的历史差异性原则不仅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和文论的普遍性(普遍有效性)原则,而且还更加广泛地影响了后现代主叉文论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流派,让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构而逐步走向历史、社会的雏度和日常生活的边缘地带.不过,由于它把美、审美和艺术的历史——社会的差异性与它们的普遍有效性完全对立起来,从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历史差异性与普遍有效性的辩证统一,把文论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建构起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709.
I advance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citizenship as membership through claims-making. In this approach, citizenship is a relational process of making membership claims on polities,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claims recognized or rejected within particular normative understandings of citizenship. Such a conceptual shift moves scholarship beyond typologizing—enumerating how citizenship is (or is not) about status, rights,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ty—to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claims on citizenship have power. This framework requires a relational approach and attention to dynamics of recognition within contexts of structured agency. Immigrants and their children can make claims to modify the normative content of citizenship, affect recognition evaluations and change the allocation of status and rights. But they are also constrained by legal structures, a society's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and prevailing public perceptions. Citizenship as claims-making may require a reassessment of boundary approaches and a turn to metaphors of positionality, as well as more serious commitment to mixed-methods research. The stakes of understanding citizenship's power, as practice and status, are especially high right now. Yet based on existing scholarship, it is not entirely clear how much citizenship matters, in what ways, for whom, or why. This is the challenge for future scholarship.  相似文献   
710.
This article explores discriminatory discourses articulated by Italian professionals operating in educational,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for refugees in Rome, in relation to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inclusion of unaccompanied asylum-seeking and refugee children. It locates such narratives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cealment and invisibilisation of race and racism’ that have characterised Italy particularly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hile showing how they legitimate contemporary processes of disablement and over-representation of forced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category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fluenced by Dis/ability Critical Race Studies, Italian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Judith Butler’s notions of subjectivation and performative politics is used to discuss how a ‘colour-evasive’ racial ideology has seeped into various institutions in Italian society, and importantly into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