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600篇
社会学   59篇
统计学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即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行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理论,举出实例,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希望有助于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研讨Fillmore & Kay的构块语法理论,尝试提出语言学研究的"同异律"--异中见同、同异互动、求同存异.我们认为,同异律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反映.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在观察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归纳其内在的普遍特征,然后用普通的语法规则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3.
主体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得以深入。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从主张主体只是上帝保证下的认识客体面前的消极“沉思者”或“旁观者”的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的主体观,与认为主体只是认识客体面前的被动“反映者”的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的主体观,到主张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是一个积极“能动者”的康德的批判主体观,再到认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结构,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达到融合统一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主体观的演进,从而展现了一条认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84.
论现代解释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存在论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解释学范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换,根本原因是传统解释学在面对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挑战时,陷入了一个内在的困境,这个困境的实质是近代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内在矛盾。胡塞尔企图通过现象学解决这个矛盾,但是没有成功;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与解释学相结合,最终促使伽这默尔实现了解释学的存在论转换。  相似文献   
85.
建国以来,中国文论界就“反映论”展开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从当代文论史看,“反映论”曾被盲目崇拜,在新时期又被一些人视为文艺发展的障碍。但是,不少研究者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探索,重新赋予了它新的阐释力和有效性。其中,钱中文对“反映论”的阐释很有代表性。他反对简单地、庸俗地、情绪化地对待“反映论”,梳理了“反映论”的含义,在尊重“反映论”哲学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了审美因素之于文艺反映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审美反映”的概念。“审美反映”科学地说明了文艺反映的过程、作用,探索了文艺反映的意义和潜力,其“审美反映”赋予了“反映论”以新的内涵。具体来说,文艺反映是审美反映,它有独特的心理结构、动力源、心理定势,因审美介入了现实、改变了现实,并最终体现在文艺作品中。“审美反映论”不但挽救了“反映论”,而且提高了文艺“反映论”阐释文艺现象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6.
西方17—18世纪源于唯名论的经验主义、狭隘的唯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给人类的道德、正义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它彻底否定了道德、正义在本体论上赖以生存的形而上学,将人类贬斥为与动物为伍的边缘。为了拯救区别于动物的道德、公平正义,首先是康德从非本体论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出发,论证了理想主义的道德;其次是现象学派的舍勒从情感主义为切入点,构建了道德的本体论,论证了价值的实在性、价值模式的多层次性、知识的多元性,并提供了“善”的判断标准;而哈贝马斯在康德的理想主义形式主义道德、舍勒的实在主义道德基础之上,一反“独语论”、“单主体性”的道德论证模式而采取“主体间性”,实现了从“单主体”、“意识理性”、“先验道德理论”到“交互主体性”、“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变,为道德伦理正义、政治哲学的程序化转向提供了哲学上认识论以及世俗理性的重构基础,提出了现代道德、政治正义得以获致的程序模式和程序原则。   相似文献   
87.
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低碳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我国要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及城市化快速发展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排放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采用物联网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8.
基于煤矿清洁生产的通矿集团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运用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通化矿业集团清洁生产实践及存在问题,将清洁生产的实施层次由企业内部提升为整个矿区,探讨了通化矿业集团实施煤矿清洁生产的目的、实施策略。研究结果对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9.
西方哲学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转向:伦理、认识和后现代。这三次转向与主体有着深刻的关系。伦理的转向将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就了人的主体;认识论转向形成主客二元对立,将人异化;后现代的转向意在消解理性的主体,实现真实的存在。然而主体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还有待历史的界说。  相似文献   
90.
以陕西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为数据来源,运用博弈论、生态共生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就循环经济工业园如何建立企业间合作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园区应建立企业合作激励机制,消除园区企业技术革新中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循环连接技术不适等一系列问题,以激励园区企业长期稳定合作,最终实现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