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3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4篇 |
人口学 | 16篇 |
丛书文集 | 353篇 |
理论方法论 | 113篇 |
综合类 | 2194篇 |
社会学 | 200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232篇 |
2010年 | 201篇 |
2009年 | 187篇 |
2008年 | 191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231篇 |
2005年 | 228篇 |
2004年 | 177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How does granting certificates of ‘business clean of Arab workers’ to owners of shops, stores, and Jewish businesses who prove they are not employing Arab workers shape identity? Identity development involves making sense of, and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social world one inhabits, recognizing choices and making decisions within contexts, and finding a sense of unity within one's self while claiming a place in the world. Since there is no objective, ahistoric, universal trans-cultural identity, views of identity must be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situated. This paper explores identity issues among members of the Palestinian Arab minority in Israel. While there is a body of literature exploring this subject, we will offer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by contextualiz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that form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identity formation among this minority group. We argue that, as a genre of settler colonialism, ‘pure settlement colonies’ involve the conquering not only of land, but of labor as well, excluding the natives from the economy. Such an exclusion from the economy is significant for its cultural, social, and ide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therefore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identity formation discussed in the paper. We briefly review existing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identity among Palestinian Arabs in Israel, and illustrate our theoretical contextual framework. Finally, we present and discuss findings from a new study of identity among Palestinian Arab college students in Israel through the lens of thi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事诉讼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网络技术,但需要对适用的范围加以界定.电子审务对于降低诉讼成本,更好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在立法上保留一定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陈慰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2):38-41,64
在司法的"社会学的时代",现代民事司法裁判技术必须从简单依据刚性的法律规范这种"公开的文本",走向吸纳融合情理规则的"隐藏的文本"。基于诉讼的进入、职业意图和程序滥用等原因,势必使得柔性的调解机制平台、常识化处理依据和高弹性的释明权行使成为现代民事审判的发展框架,而其中的技术运用核心还是源于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朱海荣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2):164-167
恢复原状独立性是指相对损害赔偿来说恢复原状能否为独立责任。否定恢复原状的独立性,即否定将恢复原状与损害赔偿视为割裂存在的观点。通过分析恢复原状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借鉴德国与日本民法对恢复原状的制度配置,讨论得出否定恢复原状独立性的结论。否定恢复原状独立性,是正确认识恢复原状民事责任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5.
郭艳玲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37-40
随着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问题日益突显,而随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所存在的空白也出现,本文试对当今社会中注册会计师在履行其职责时所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加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5)
<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的现实紧迫性依然存在,对其新近之小改予以理性的审视,定会对其全面修改有所裨益.修法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修法过程的民主性始终不足、修法背后的轻程序倾向强势存在和修法方式的科学性严重缺失是<民事诉讼法>新近修改的四大瑕疵.<民事诉讼法>进行全面修改须以此为鉴并设法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7.
陈秀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49-154
民事裁判是通过对具有伦理属性的法律规则的适用,来引导对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实现伦理生活之目的。从几个与公共道德生活密切相关的司法个案来看,我国民事裁判中存在着违背法律逻辑的道德实用主义倾向和以法律人的意识误读社会生活伦理等问题。在民事裁判中,法官应该从法律与伦理关系的视角,更为深刻地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及其限度,从而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裁判。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民社会视角下的高校社团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成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4):49-5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兴起,社团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在公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展了高校社团的建设空间,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换社团工作方式,青年的个性化发展及学生自组织的大量出现,对高校社团增强工作有效性、活动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社团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能定位,努力成为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补位者,维护高校安定稳定的参与者,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9.
向世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13-17
"人权"概念的现代性并不排斥它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对人的权利问题的深刻思考,也因之影响着中国今日对于人权的理解.人本、人权对神本、神权的抗争乃中西文化的共性,而立足集体权利,"人"与"民"结合而铸就的"民权",却是中国人权观的特殊本质.民之饱食、暖衣、逸居、有教的需要层次论决定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中国人权观中的基础地位."制度"的必要保证了国家统一体的稳定,而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则是对这一制度的补充.民主、平等与君主、等差互相牵连,"天下为主"、人性平等与权利平等异中相关.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确立了一种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从政治意义上规约市民社会、又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从经济意义上界定市民社会的考察理路 ,从而构成了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基本坐标 ,并由此开创了一种在文化意义上概括市民社会的全新理论传统。这一理论传统经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帕森斯等人的理论发展 ,最后在哈贝马斯那里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综合。它代表着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 ,反映出 2 0世纪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