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3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格义源自我国最初的佛经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会通初期的有效途径。我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初期,辜鸿铭采用西方文化格义东方文化,对儒家典籍进行了文化翻译,在西方社会获得成功。然而格义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势必会导致译文对原文的失真。在当今的文化交流形势下,辜鸿铭的儒经格义翻译带给当代文化译介的启示是坚持翻译的“陌生化”,保留异域文化的特色,保持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2.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体在域外发展的支流,韩国辞赋作品是汉学研究的“新材料”之一,了解和借鉴韩国学者研究韩国辞赋的成果,有助于深入研究韩国辞赋乃至东亚汉文学。韩国学者不仅全面关照韩国辞赋并梳理其发展脉络,也尝试就某一角度,如属于主题范畴的“和陶辞”、属于形式范畴的“科举赋”等予以历时性考察,梳理其发展脉络,而且重视对一些重要的赋家赋作的个案研究。然而相对辞赋作品之数量而言,相关研究还远不够深广,须不断开垦和经营。  相似文献   
73.
论注释在典籍英译中的作用——兼评理雅各《尚书》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有别于一般文本,典籍英译离不开两种注释:典籍旧注和译文加注。时代隔阂导致典籍难读,旧注沟通古今,是译者解读原著之重要门径。典籍英译,旨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仅靠译文,潜在"语义真空"难以有效填补,丰富文化信息难以充分传递,多层文义内涵难以全面展示;适当加注,则利于实现"文化传真"。《尚书》素称"佶屈聱牙",在学术史上最为复杂,理雅各融合众多旧注成果,采用深度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传真",堪称典籍译作之经典。  相似文献   
74.
张涛  孙照海 《南都学坛》2006,26(1):7-14
两汉时期,儒家经学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和正统学术,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经学的任何变化、发展,都在文化领域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在教育、史学、文学等方面更是如此。汉代经学与文化建设的这种相互促动、相得益彰的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75.
《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可用“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一语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镕裁》《章句》《附会》等篇体现出的篇章整体和谐理论;二、《声律》篇论述的声律和谐理论。篇章整体和谐有六种实现方式:“改韵从调,节文辞气”“字句章篇,交相为用”“规范本体,剪截浮词”“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献可替否,以裁阙中”。声律和谐理论以“和”来标示“调律”的目的,并对声律和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但其实现方式并不具体细致。《文心》的艺术和谐观是对《周易》《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和”“中和”“中庸”“时中”等思想观念的依立。  相似文献   
76.
中国在转型时期最需要的东西是信仰和法制。历史发展无数次向我们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前提存在,经济转型只是孤立的和失败的。但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解决信仰和法制的问题,最终依赖的是全体中国国民马克思主义修养的普遍提高,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通识化的程度。进而要求我们以中国化的态度通识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加强和改善马克思主义经典通识化的学风与文风。  相似文献   
77.
《老子》一书,体道高妙,历来为前贤所称颂;《老子》一书,状道亦高妙,前贤却鲜有提及。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道之作,《老子》言之有文,可谓信而有征。因此,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发掘《老子》言之有文的文章学价值,必然会促进我们对《老子》文学史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8.
在"红色经典"人物谱系中,反面人物与正面英雄人物相比,所占篇幅很少,在书写上存在着脸谱化和概念化倾向,历来被研究者所忽视。但当我们从人物描写策略、叙事功能及叙事地位等方面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后,就会发现其中不乏给人印象深刻的反面人物,甚至这些反面人物的"光彩"在某种程度上盖过了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79.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相似文献   
80.
《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经学政治法典化,帝王圣人化,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皇帝组织大臣、儒生们通过白虎观会议辩论古今文经学的异同,调和古今文经学的矛盾,求同存异,统一经学思想。在《白虎通义》的经学思想中,圣人和五经谶纬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浓重的谶纬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