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4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64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97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1473篇
社会学   15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102.
Most migration research is focused on migrant experiences after mobility and settlement. We argue that empirical researchers would benefit from studying how cognitive migration, the narrative imagining of oneself inhabiting a foreign destination prior to the actual physical move, influences migration behaviour. This article notes a gap in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decide to cross international borders and offers an agenda for remedying this.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migration research has not fully extended to social psychology or cognitive social sciences, where a dynamic research agenda has examined huma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cluding prospection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ulture and cognition. The study of socio-cognitive processes in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because of the after-the-fact nature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rather than an aversion to these approaches per se. We highlight a number of strategic findings from this diverse field, provide examples of migration scholarship that has benefited from these insights, and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sides of migration process that have receive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prospective thinking—imagining potential futures—can shed light on the classic puzzle of why some people move while others in comparable situations do not.  相似文献   
103.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话语交际进行了有效探讨,提出了以明示推理原则为根基的关联理论。在话语实践中,交际双方通常凭借认知语境与最佳关联的有效介入来实现话语的准确理解,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阶段,从输入到输出学习者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口语作为一种输出技能与输入输出的认知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调查表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输入输出问题。要彻底解决口语教学中的输入输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口语教学中现有的输入输出模式,促进学习者口语输出能力的提高,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5.
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复杂的语用现象。本文首先从话语的动态性和话语的主观性两个方面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作用进行了分析。话语标记语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对构建话语语境、理解说话者的话语意图起着重要作用。然后,以认知参照点为视角,分析了话语标记语存在的理据。认知参照点理论对话语标记语的认知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为分析话语标记语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6.
文学翻译比较灵活,是翻译研究领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传统的研究者一般从形式语义学理论角度研究翻译现象,而文章尝试从认知语法的射体一界标理论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现象。通过阐述该理论的内涵、英汉和汉英翻译中存在的一词多译的原因,提出射体一界标理论可以应用到文学翻译研究中,并进一步地探讨了把该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统计以及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阐释了部分在校大学生存在价值判断标准的二重性、模糊性、迷茫性;焦虑情绪严重,容易诱发各种思想问题;个人利益、自我中心意识过度强化等思想政治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与方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打破思想教育工作者"各自为政"的做法,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08.
“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由维特根斯坦提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了语言活动的意义,旨在通过语言的使用过程研究语言。他的根本主张是不要把语言看作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而要看作体现生活的动态人类活动。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篇章理解应该被视作一种建设性和持续性的活动,而决不仅仅是将篇章所包含的信息传输进听者大脑中的简单过程。篇章理解是根据内容、观点和场景的种种关系对接收到的篇章作出系统阐释的过程。文章结合认知语境有关理论,探讨了以“语言游戏”观为指导的篇章理解模型。在应用部分,作者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9.
探讨了输入模态对学生认知负荷和听力理解的影响。90名来自两个平行班的大学英语学生被平均分为三个小组参加实验:文本输入组,声音输入组,文本和声音输入组。文本组的听力题目用文本呈现,声音组的听力题目仅用声音呈现,文本和声音组的题目则是采用文本和声音双重模态呈现。认知负荷量表结果和听力测试结果显示不同模态的听力输入形式对听力成绩有显著影响:文本组学生的成绩最高,其次是文本加音频组,音频输入组的成绩最低。认知负荷量表结果显示文本组的认知负荷最低,然后是文本加音频组,音频输入组的认知负荷最高。认知负荷与听力成绩的相关分析显示负荷程度与听力成绩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听力教学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物体—性状框架是人类认知框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很N合格的必要条件是:第一,N必须具有可被激活的非单一的性状特征;第二,在已有的认知概念系统中,还未形成能够涵盖N的全部性状特征的概念。名词和形容词互转的语义基础是物体—性状之间相互关联。人类遵循物体→性状的认知顺序,该认知顺序投射到人类语言中,即为名词——形容词的发生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