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8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64篇
综合类   1162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Statements such as "80% of the employees do 20% of the work" or "the richest 1% of society controls 10% of its assets" are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r concentration of a variable characteristic within a population. Analogous statements can be constructed to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ability and concentration for unvarying quantities surrounded by uncertainty. Both kinds of statements represent specific usages of a general relationship, the "mass density function," that is not widely exploited in 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derives a simple formula for the mass density function when the uncertainty and/or the variability in a quantity is lognormally distributed; the formula gives the risk analyst an exact, "back-of-the-envelop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frac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a quantity contained within any portion of its distribution. For example, if exposures to a toxicant are lognormally distributed with σin x= 2, 50% of all the exposure is borne by the 2.3% of persons most heavily exposed.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mula for various issues in risk assessment are explored, including: (1) the marginal benefits of risk reduction; (2) distributional equity and risk perception; (3) accurate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he population mean when a limited set of data is available; (4) the possible biases introduced by the uncritical assumption that extreme "outliers" exist; and (5) the calculation of the value of new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2.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作为次级系统的大众传媒通过影响环境认知、促成社会共识、引导社会舆论,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能动作用。但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大众传媒的“双刃剑”属性相当明显,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存在负效应。因此,需注意探索和掌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传播规律,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积极控制,提升和完善社会控制策略,维护社会秩序,凝聚社会力量,为战胜危机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政府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要明确定位、加强学术自治和过程管理,不断提升精英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4.
由于大众传媒所植根的社会文化是以男权意识为主导的文化,其长期积淀的对女性的歧视,使大众传媒这一两性共同的平台倾斜成男性的舞台,而大众传媒商业化的本性又和男权意识合谋,制造的消费文化使女性更沦为男性欲望的对象,成为被观赏者、被审美的客体,女性在媒体中被物化、异化成为必然。因此,在整个社会宣传两性平等观念显得十分必要,以期扭转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歧视。  相似文献   
135.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正视这种影响,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应对体系,采取多种措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将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和作为消费文化支撑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美女作家群”、“80后”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本文提出“媒介文学事件”概念,从理论上找出这类文学现象运作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特征描述的方式来定义这个概念,其次将定义要素转化成一种类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并进一步认为,“媒介文学事件”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存在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137.
中药三黄液(组成:黄芪、黄连、黄柏)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症性包块100例,治愈率74%,好转率18%.该项方法操作简便,无痛苦,疗效快而持久,经济实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8.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以三峡地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为例,说明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希望能从本次调查分析中得到借鉴、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39.
中国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中国大众文化深深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并迅速壮大,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相抗衡,与这两种文化相对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征服和文化霸权意义的文化现象。这一过程始终是伴随着信仰危机所导致的孤独的文化大众对各种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一特定背景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使得其体制下文化建设的一套专业作家创作体系也随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创作者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地进行文化创作,大众文化就在这种原有信仰式微而新的信仰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逐步成长起来。与此同时,信仰危机所导致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也是其自身娱乐性、感官性、刺激性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在当前这个以消费感官刺激为核心的时代,它是符合广大文化受众的消费需求的,而精英文化所倡导的权威主义、重视审美价值、人文价值、欣赏距离感的文化特质也只能站在边缘地带,逐步衰微下去了。  相似文献   
140.
公民概念本身的包容性,决定了公民教育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教育活动,这种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所能涵盖的范围。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推进器,大众传媒对于公民个人的社会化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