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5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50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9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0篇
丛书文集   589篇
理论方法论   190篇
综合类   3213篇
社会学   27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感意即学习者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其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语感能力作为重要能力结构因素贯穿于中学阶段,其影响作用日益增强.中学英语教学要从听说、读、写等三个环节,持之以恒地将语感训练和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语感、把握语感、实践语感.  相似文献   
12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疫情防控的主体地位、奠定认同基础、提供集体依托等。疫情之下挑战重重,要明晰疫情应对中的制度优势,坚持从党的统一领导、全民参与、舆论引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中的“巍峨长城”,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疫”。  相似文献   
123.
狄更斯在其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和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犹太人物形象——恶棍费金和绅士瑞亚先生。费金的肮脏丑陋、讨好巴结、吝啬贪婪以及残忍恶毒,与瑞亚的温和优雅、自尊坚定、追求平和以及同情友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背后所反映的,一方面是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盲目偏见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反犹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丑化犹太人的典型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狄更斯刻意进行的犹太人形象颠覆,狄更斯为自己、也为整个犹太民族进行了正名。  相似文献   
124.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问题上坚持历史使命的时代自觉、范式价值的学术自觉、整体构建的原则自觉与问题导向的实践自觉的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对于实现研究使命、形成研究规范、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5.
对批评报道经常涉及的谴责、贬斥态度呈现上,法官理解与掌握的法律尺度比编辑、记者更倾向于意见、情绪表达的理智与分寸.媒体从业者对报道"客观性"的尊重更多地采取"新闻构成要素基本真实即可"的行业标准,法官面对媒体因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客观、真实时,倾向于将苛刻的客观性要求置于优先地位.对批评报道侵权纠纷中媒体败诉率相对较高的现象,法官总体倾向于将之归为媒介从业者相关认识不足及法律意识欠缺等所致.  相似文献   
126.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社会文化意识和修养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应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7.
高校教师是科技、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国际权力东移的形势下,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时刻,在中国人国民意识不断增强的进程中,高校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负有重要的社会职责.高校教师应该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用法律、法规和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预防假科学和伪科学的传播,与时俱进,通过自学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高校教师体现出"大师、高德、优范"的风采,真正承担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28.
《墙上的斑点》是世界意识流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一篇由一个“重要的瞬间”构筑而成的小说,通篇铺陈的是“我”在斑点的触发下细密的感触和绵延的意识,透射出作者幽雅而深邃的哲思,小说凸显了伍尔夫创作的现代理念,是文学走向人类本体的艺术探索。《墙上的斑点》是意识的流,是生命的真,是人类的心曲。  相似文献   
129.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unlikely movement actors whose civic engagement has been understudied: people with criminal records (“returning citizens”). We present findings from 18 months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 with members (leaders) of Fighting to Overcome Records and Create Equality (FORCE), a civic group led by returning citizens. FORCE leaders received institutional support from Community Renewal Society (CRS), a larger faith and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to lead a rights reform movement in Chicago.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CE leaders constructed notions of kinship, recognition, and power through civic capacity-building efforts—and that social belonging was core to such capacity-building efforts. While bonding social belonging occurred as FORCE leaders formed kinship with people facing similar social and economic marginality, bridging social belonging emerged as leaders felt recognized by CRS staff organizers, affiliates, and elected officials. Bonding and bridging social belonging enabled FORCE leaders, who faced constant social exclusion in society, to experience much needed kinship, recognition, and power. Future studies should continue to uncover how local capacity-building processes have life-changing relational effects on movement participants from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marginalized groups.  相似文献   
130.
Abstract

While social justice is a well-recognized concept, it is less frequently examined through the lens of disability. In order to address existing gaps within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thi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investigates how participation in a semester-long Introduction to Disability Studies (IDS) course affected students’ orientation toward disability justice, or the conception of disability as an issue of social justice. The framework underpinning this research merges Cipolle’s theory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with disability-based constructs. Findings reveal that participation in IDS allowed participants to develop an awareness of their ability privilege,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of peers with disabilities, increase their social awareness of disability, and consider their work as disability allie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social justice educato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applying disability justice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