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659篇 |
免费 | 4087篇 |
国内免费 | 177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724篇 |
劳动科学 | 32篇 |
民族学 | 2407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2096篇 |
丛书文集 | 21136篇 |
理论方法论 | 6778篇 |
综合类 | 115986篇 |
社会学 | 6343篇 |
统计学 | 59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2篇 |
2023年 | 833篇 |
2022年 | 1176篇 |
2021年 | 1397篇 |
2020年 | 1792篇 |
2019年 | 1740篇 |
2018年 | 1719篇 |
2017年 | 2153篇 |
2016年 | 2280篇 |
2015年 | 3063篇 |
2014年 | 7480篇 |
2013年 | 9435篇 |
2012年 | 9443篇 |
2011年 | 11175篇 |
2010年 | 9114篇 |
2009年 | 9386篇 |
2008年 | 9835篇 |
2007年 | 12234篇 |
2006年 | 12278篇 |
2005年 | 11401篇 |
2004年 | 10748篇 |
2003年 | 10469篇 |
2002年 | 8553篇 |
2001年 | 7157篇 |
2000年 | 4126篇 |
1999年 | 1225篇 |
1998年 | 650篇 |
1997年 | 521篇 |
1996年 | 452篇 |
1995年 | 365篇 |
1994年 | 280篇 |
1993年 | 249篇 |
1992年 | 210篇 |
1991年 | 184篇 |
1990年 | 103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105篇 |
1984年 | 144篇 |
1983年 | 97篇 |
1982年 | 96篇 |
1981年 | 63篇 |
1980年 | 59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51篇 |
1977年 | 18篇 |
1976年 | 12篇 |
1975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one phase of a statewide program of deinstitutionalizing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individuals. Forty adults who had spent a minimum of six months in community placem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changes in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movement out of state institutions and into community settings such as group homes and day activity centers. Pre- and post-deinstitutionaliza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with the Behavior Development Survey. Post-deinstitutionalization measures on Cataldo and Risley's Resident Activity Manifest were compared to the same measures obtained on 159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individuals scheduled for deinstitutionalization.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positive changes on both instruments favored deinstitutionalization, but changes could not be unequivocally attributed to movement out of the institutions per se. 相似文献
122.
123.
Lebow 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1982,5(4):349-356
This article examines pragmatic choices which must be made in conduct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assessment of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It is argued that choices involving sample, format, and procedure for examining satisfaction may influence the results of such research, and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creating or evaluating these efforts. These choices are examin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24.
Renewed interest in assisting troubled employees has led to an upsur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coupled with demands for demonstrable effectiveness.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se programs,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ethodological context, and the types and outcomes of evaluation studies conducted thus far.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future investigations through a number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are then made. 相似文献
125.
Cochran N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1979,2(1):1-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measures that constitute traditional social indicators are compared with more recent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to demonstrate that social indicators are always value statements at the policy level. The possibility of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s illustra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an awareness of the assumptions implicit in any given indicator is as important as the data they provide. 相似文献
126.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针对该现象,本文从盈余管理动机出发,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本文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分布特征,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受到政府监管的影响.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7.
邬天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4):148-156
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质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相似文献
128.
赵慧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4):177-186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经走过十余年历程,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共建国家发展赢得新的机遇。随着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可以反映美国对该倡议的态度,便于中国做出有效应对措施。研究运用语料库文本挖掘方法,选取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文本,从主题分布、主体建构、搭配词和索引行等维度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对该倡议的话语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十年间美国两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和中国影响力等多个主题。根据时间变化,报道主题存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初期突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期重点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近期涉及新冷战等主题。两大媒体通过勾勒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大国关系和中美贸易等内容建构“中国”和“一带一路”形象,对该倡议的认知从早期的中性态度转向中近期的消极态度。基于此,一方面适时开展舆论反击工作是应对美国舆论的关键,向美国媒体传递高质量“一带一路”信息以回击不实言论;另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长期发展之要义,展现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吸纳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合作共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29.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持续关联与聚合、发酵与扩散,极大地影响着公众的情感和态度,易引发集体非理性恐慌,网络时代信息扩散和迭代呈现全新特征和趋势,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结合“土坑酸菜”事件,利用Python技术获取媒体原始资料,对资料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机制模型。根据编码结果识别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六大主范畴,包括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有效的)组织动员、社会控制、风险放大,将主范畴内容纳入价值累加理论六大因素中,分析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是以突发事件为分界点,分为前期蓄势、中期造势、紧急处理三个阶段,前期蓄势和中期造势阶段通过多轮循环相互反馈影响,最终放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在整个风险扩散过程中,网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的“社会放大站”,其加速了信息传播,强化了公众风险感知。本研究运用价值累加理论、基于宏观和微观整合层面,细化探究了网络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的完整过程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风险放大SARF研究框架,为相关研究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0.
高培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5):161-162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给我国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新形势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强调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如何提高设计思维能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