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4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93篇
管理学   367篇
民族学   6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3篇
丛书文集   728篇
理论方法论   250篇
综合类   4153篇
社会学   846篇
统计学   3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53篇
  2003年   360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41.
在网络交往中,其交往媒介的表意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互动的开放性、交往管理的规范性都是不同于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其交往过程中不仅有虚拟性的一面,而且也有其真实性的一面。网络交往中的真实性对我们具有升华社会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丰富社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现代性的哲学观念是指在近现代哲学中形成的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性的思想基础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意识。现代性最根本的哲学精神是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的目标和根本功能是达到合理性。近现代哲学在理性意识的指引下形成了三大现代性的哲学观念 :主体性观念、主体间性观念和历史性观念。在三者中 ,主体中心理性和主体间理性只有在历史理性的参与下才能达到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3.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44.
儒、释、道的人际交往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集中的统一体,社会生产关系是决定人际交往关系的决定因素。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必然发生某种关系,可统称为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儒家、佛教、道教均有其各自的人际交往理论和实践,认真总结儒、释、道三家人际交往的经验教训,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45.
Recent work on language crossing in the U.S. has examined the temporary appropri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 by white youth in an effort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ent popularity and prestige of hip–hop culture, or in order to highlight racial boundaries. While such verbal behavior probably encompasses most white use of AAVE, it is not the only way in which whites (or other non–blacks) can use the varie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of a 23 year old white female who makes consistent use of many distinctive linguistic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AAVE. I argue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ideologies of race, class, localness and language allow her to be considered an ingroup member despite her biographical race.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academic linguistic theory and actual speaker practice in assigning authenticity to individuals, and I conclude that language ideologies and other forms of qualitative evidenc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sociolinguists looking at the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race.  相似文献   
46.
水库移民返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建国后水库移民返迁这一历史事实出发 ,分析了移民返迁既有经济状况、人文地理环境改变与区域文化差异等客观原因 ;又有自身素质特点以及期望值过高等主观原因 ;还有主管机构及相关部门管理松懈、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等外在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利益差别、实施对口支援扶助工程、增强移民的社会适应心态、走“文化移民”道路等建议  相似文献   
47.
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的新向度--"传播论"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90年代 ,曾有论者提出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要走出古典形态 ,开拓现代形态 ,建立“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但从文艺学理论构架出发 ,结合当代艺术文化状态进行反思 ,“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存在局限性 ,而建构“传播论”向度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 ,即可在本体论结构上实现批评理论向度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48.
人是什么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 ,中外哲学家们都从各自偏好的方面发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方面。马克思总结中外哲学家的思想 ,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应该到人的现实存在方式——社会实践中去找寻 ,实践才是人的一切本质力量的源泉和基础 ,人则是实践的主体 ,因而人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社会关系及其规范 ,同时改造自身的有理性、有目的的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49.
尼采以他非理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观所建构的哲学体系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石理性予以猛烈的抨击 ,在彰显了非理性面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同时 ,完成了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孕育和开创了新文化的萌芽和源头。  相似文献   
5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empathic commun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 in vocational group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level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 further aim was to elucidate some aspects of the impact of the clients. Four groups of professionals participated, three with degrees as social workers and one with only short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ree groups worked with committed drug addicts, one group with soma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110 subjects were tested with a video-test of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empathic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response patterns were found in the different groups. The group with short training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unprofessional responses. The group of social workers working with somatically ill patients showed the highest amount of empathic communication.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distinction among the kind of unprofessional responses used by the different groups. Hypotheses on the causes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