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0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712篇
社会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的交往,追求礼义与情性的平衡美和礼义所建构的秩序美。荀子深入阐释乐的交往和合审美内涵,强化“乐”对君子品格美的培养。《诗》承载着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具有深刻的交往意义。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  相似文献   
22.
为了破解学生读不懂古诗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古人的读诗方法,结合古诗的句法结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实施“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心领古诗表面文意,神会古诗情志内涵。  相似文献   
23.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进行传播.模因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得到传播并产生等效语用功能的过程.公示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应用文体,可以看作是语言模因集合中的特殊因子.在明确公示语的语言及社会语用特征的前提下,将模因论引入公示语英译研究领域,可以为公示语的得体英译提供有效策略,如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侧重复制核心模因等.  相似文献   
24.
李静 《民族研究》2007,3(6):22-32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5.
李永新 《河北学刊》2006,26(6):238-240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的译介与研究存在着不均衡的局面,即译介正在走向繁荣,而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认为,在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的译介和研究过程中还存在探讨不够深入、留有空白领域、忽视方法论的研究与转换等问题,今后应予以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26.
对译入译出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说中国人可以进行中译英,但事实表明对外译出并不成功。此外,什么人适合译出、译什么、以什么方式译出值得思考。因此,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应以译入为主,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输出国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27.
对3所大专院校,共计250名理工科学生的口语交际与沟通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以调查为基础,对他们的口语交际与沟通能力的现状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方法,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科学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8.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社会文化意识和修养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应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29.
刘学华  吴凌 《云梦学刊》2012,33(2):151-15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西方主体性哲学稍有衰退,主体间性思想随之逐渐兴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尊重、双向交往和理解,使交往行为者与世界建立起联系,以此来解决翻译研究单主体范式的困惑,使翻译活动中各主体之间能在理想的语境下通过交流,达成有效理解,清楚认识,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0.
王倩 《学术探索》2012,(11):128-133
汉代文人五言诗有着作者丰富的交际意图,这些交际意图是通过诗歌中的前景化设置和话语暗含表达出来的。"游子"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思妇"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爱情的渴盼。从话语暗含的角度来看,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追求仕途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