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3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线索中:一、在单部诗话之体上,有"论诗及事"和"论诗及辞"之体的承传;二、在诗话汇编之体上,有分门类编之体和据人而编之体的承传.诗话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影响着我国古代诗话发展的走向,决定着古代诗话多方面价值的展开.  相似文献   
22.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相似文献   
23.
自2007年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档案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锦屏文书"("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认为以往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抢救保护、轻编研出版"的倾向,提出今后不仅要继续重视抢救保护,同时也要在编研出版和开发利用方面齐头并进,力争使"锦屏文书"早日成功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成为苗侗人民的世界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4.
明清两代朝邑县志今传较广者,分别为明韩邦靖、王学谟及清王兆鳌、朱廷模、李元春等编纂或主修。五部县志编纂目的 相似,然其编纂体例、内容特色、主导思想及成书情况等却不尽一致。比较它们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我国古方志编 辑思想、体例变化及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5.
现有高职翻译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实际脱离,主要是缺乏对课程模式和教材理论的研究。高职翻译教材的开发应该与项目翻译课程模式相符,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功能流派编写体系和综合编排方式,以工作结构内容为导向、以序列化项目活动为线索、以语篇为单位、以实训实习为检验模式进行编写,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26.
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多有对历代史书的评论,通过这些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洪迈的历史编纂思想。他强调在撰写史书时要坚持"据事直书"的实录精神,并且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去粗取精",同时对史著语言提出了自己"精益求精"的要求,最后回归于"辨明正统"的编纂原则,实现其作为一位优秀封建史家的历史诉求。  相似文献   
27.
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汉魏六朝小说体现了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又具有文学想象、叙事、写人等小说文体元素.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其情节、形式乃至艺术手法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式或著述动机的附着因素.文学史写作应格外注意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8.
作为明成祖嫡系君主所控制的《明实录》,在对待被成祖推翻的建文帝的年号及历史上,存在着明显的排斥态度和掩盖倾向,反映了明代官方史学在对待统治集团内部被打倒的重要人物上的处理倾向,以及专制政治下失势人物失载的命运。随着皇权的松弛和士风的变化,由史臣们具体纂修的晚明实录,开始改变以往掩盖建文历史的做法,频繁载录建文的历史以及为之平反的请求,表明代表帝国意识形态的儒臣与代表上层建筑的君主之间,在伦理价值与政治利益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9.
西周到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大事处理实施聘问制度,表达主张为赋诗言志,就是用诗句委婉地表白,对方作答也是如此。早期用的是一首或一组诗,后来只取一首中的几句来说,就是断章取义。这些诗都是当时朝廷编订的礼乐用诗,因此每个时代的诗有些不同,但始终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赋诗必类,即一定要符合诗的本义。早期的赋诗都是天子礼乐,春秋末期除了鲁国外都自己编诗,如《郑诗》、《卫诗》等。到了孔子把这些作品整理删定,就是现在的《诗经》。  相似文献   
30.
白寿彝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里极有影响力的学者,带领国内众多著名史学家,经历20个年头,编写成体裁新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把自己的学术事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其通史编纂理论体系的内容由历史观、国史分期、民族观、中国的疆域、历史文献、历史文学、编纂体例、体裁、中国史与世界史等构成。研究大通史的编纂理论体系对深刻领会白寿彝的学术思想、认识白寿彝的学术贡献都是非常必要的。白寿彝有关中国通史的编纂理论奠定了新世纪通史编纂与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