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3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年编纂出版的两部藏汉英对照数学词典,它们各擅胜场,是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编成的,无论理论与实践可资借鉴的几乎没有,因此,需要进一步商榷的地方也就在所难免,值得思考的地方也就较多。但它们在开创现代自然科学的翻译词典方面的作用应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2.
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与教学无一例外地忽略了该门课程的伦理学意义,这使得那些在美学层面已然失却当下意义的文本因此遭遇了重新讲授的尴尬。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从伦理学这一维度入手,就不难发现,这些正在休眠的大量文本里其实处处潜藏着生机。  相似文献   
53.
旨在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角度探讨精读教材编写的相关问题。认为对学习者的需求——个人需求、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进行分析,能够为精读教材的编写带来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①“人”在精读教材编写中的重要性,即重视“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的发展是精读教材编写的重要前提;②中国特色不仅应该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更应该在教材编写的内容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4.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大雅·卷阿》就是由于错简将原来的两首诗误合成了一首诗。考察诗的描写内容、句法形式、叠咏特征、人物身份的不同,援引《诗经》内证,纠正《卷阿》的错简,恢复《诗经》文本之原貌。  相似文献   
55.
论述了《吴医汇讲》作为一种文献的新编辑形式产生的时代背景。这种新编辑形式的出现是与 18世纪科学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与中医药、文献出版手段的进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其价值不仅在于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 ,而且作为我国期刊编辑形式的发蒙在编辑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体例和方法成为研究早期期刊形式的基本素材 ;其编著过程中形成的手段和方法、创造性的编辑思想 ,可以促进我们对一些编辑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化 ;其新鲜的编辑经验 ,更是后人研究编辑学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56.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的作品 ,其中大量产生于宋代的口语副词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时代语言的某一侧面 ,为《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提供了宋元时期戏文方面的语料证明  相似文献   
57.
李白诗在宋代有过多次整理编集。乐史始创全集编纂之功,宋敏求、曾巩二人分别增广与编次,使得李白诗文全集在北宋末年定型,影响到后世李白集的整理。宋代李白诗文集在流传中形成了两个系统,即《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本与《李翰林集》三十卷本。这两个版本在体例与内容上各有优长,直到元代至正辛卯后再编李白集,才出现了合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58.
明代"选学"虽有所衰落,然广续补遗之作层出不穷。从明清书籍目录的记载来看,明代《文选》广续补本存在书目众多,作者、书名、卷数不一,版本单一的情况。在编纂上,体现出尊崇《文选》和宣扬明代复古思潮的鲜明时代特点。因为编纂水平、体例、内容、成就等方面的不足,遭到时人和后人的诸多批评。明代《文选》广续补本之发展,当与元、明时期社会、经济、学风等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9.
    
中国经济转型成本的指标体系可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产业结构调整成本和体制改革成本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并利用熵权法进行指数编制。以1978—2011年数据为依据,测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产业结构调整成本、体制改革成本的综合指数以及经济转型总成本的综合指数。通过经济转型成本的阶段性分析,将中国转型成本划分为四个阶段。从经济转型各成本的关联性来看,体制改革成本与经济转型总成本的关联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60.
至今,大陆已经编撰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说是种类繁多,相关述评也是随之繁盛,但由于大多编撰及相关研究对台港及海外的同类文学史著视而不见,欠缺平行比照的视野,这无疑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始终是自说自话。而台湾学者皮述民等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在文学史命名与整体流变的勾勒,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并行书写,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融汇等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或可作为我们的镜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