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显著方式之一,也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主体力量.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文化,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表明,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是社会共同体和谐稳定的主体力量,现代慈善捐赠理念是增强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自觉性以实现企业自我发展的文化导向,改善优化外部环境是提高现代企业慈善捐赠广度和力度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92.
在国际责任法上,私人行为在特定情形下应当归属于国家,但私人行为之所以归属于国家的内在逻辑和法理依据并不明确。这将影响、制约对私人行为归属于国家的具体情形和事由的理解适用,以及这些特定的归责情形和事由自身的变化发展。为此,需要在国家及其行为和私人行为之间确立一种"相当因果关系",以此为框架分析界定各种情形下的私人行为是否应当归属于国家。对此,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义务以及特定情形下"行为归属"的因果关系的共识观念和国际法规则,在具体的行为情形中予以确定行为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我党党风建设的影响,指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党风建设的精神防线。  相似文献   
94.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3,24(4):55-61
与有的思想家把“思想”视为头脑中的冥想不同,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的思想成为他们人生的“脚本”,他们集“编、导、演”三位于一体,不仅以审美的方式追寻人之为人的美,而且以审美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独特的“人”的艺术形象。这种对人自身之美的塑造,是怀着一个艺术的目的,以追寻中的人之美为尺度,将现实的人生改造成艺术的人生,将普通的常人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从而使他们的人生具有了永久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5.
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工具,分析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组织状况,阐述广东中小企业发展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产业组织的视角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
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张英治家有方,教子有术。其专司治家、理财、教诫子孙的《聪训斋语》言简意赅,是难得的家训名篇,其主要内容包括养身、养心、养家、教子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7.
执政党的作风问题是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决定她所领导的事业是兴旺发达,还是走向失败.毛泽东对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首创性的贡献;毛泽东确立了加强党风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即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发挥党内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98.
在介绍蓄电池测试装置主电路的基础上,设计出水冷散热及强迫风冷散热器;并对两种散热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99.
论当前规避法律的社会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避法律的行为在我国大量存在且花样百出。规避法律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有法制建设内部的矛盾、执法、执纪部门查究不力和执法部门能力受限等多种原因。所以,防止规避法律的行为,一要加强立法,二要加强对规避法律行为的查究力度。  相似文献   
100.
Deception in human subject research is neither uncommon nor prohibited. The use of deception in the recruitment phase of clinical research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Given that informed consent is foundational to human subject research, the practice of misrepresenting the study purpose in clinical research would seem to contradict one of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ethical human subjects research. Using the example of prodromal psychosis, this article the ethic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 of deception in recruitment and the sufficiency of current guidance on the practice when the study involves a stigmatizing condition, the collection of genetic samples, or both. I conclude that when these two elements are present, deception should only be used when absolutely necessary and, if used, researchers should be required to debrief participants before the collection of genetic samples and give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minimizing risks of privacy bre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