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1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07篇
民族学   45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185篇
理论方法论   191篇
综合类   1127篇
社会学   449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民国时代,茅盾一直处在主流之外,其文学批评体现出了鲜明的批判精神。随着自我改造运动的深入及身份的改变,茅盾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灵痛苦之后,逐渐成为官方文学与政治立场的代言人。其角色的转换过程,伴随着许多自相矛盾的言说,表现了茅盾在政治要求与文学规律之间难以两全的尴尬处境,以及与之伴生的心灵冲突。  相似文献   
152.
全球化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东方论坛》2004,(2):39-43
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最初仅仅只是经济界和金融界中的一种现象,但在今天,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经济生活的范围,对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发生了松动。一种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础上的文化融合前景似已隐约可见。但与此相对,后殖民时代的传统复兴浪潮和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义呼声又在导致一种日益明显的文化上的全球分裂现象。可以断定在21世纪,整个社会在经济生活方面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同时,在文化精神方面却必定会呈现一个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3.
从伦理学角度解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美国精神之间的文化冲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和美国家庭中的平等观念之间的;中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儒家伦理中的家族观念与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作为华裔的女儿与美国白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价值冲突愈演愈烈.阐述了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警惕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输出其价值观念的"文化渗透"现象;指出我们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加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155.
张旭曙 《云梦学刊》2004,25(5):64-67
英伽登建构文学理论的最初动机源于与胡塞尔关于观念论——实在论的论争。他试图用对文学作品存在论的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答案。其结论是,文学作品是一种非自主存在的纯粹的意向性对象,是一个由语音构造、意义单元、再现的对象、图式化观相和类时间结构这五个层次组成的异质的多层次构造。  相似文献   
156.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都是那些生活在两种文化是的美国华裔作家体验最为深刻的问题之一。《喜福会》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冲撞中的生存以及对于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中美文化最终走向融合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7.
国际私法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即法律适用或法律选择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制度,就是国际私法中的冲突规范。自国际私法产生以来,发展出了各种各样关于冲突规范的学说。在19世纪以前,国际私法冲突规范学说是以"法则区别说"为核心的。19世纪,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提出了"法律关系本座说"。冲突规范在经受了20世纪初期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派学者的批判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萨维尼的理论再一次受到重视,导致了冲突规则回归的潮流。冲突规范的发展变迁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58.
民国初年发生在微山湖西岸的"垦务公司事件"表明,地方政府在中央权威弱化时,既不是国家的代理人,亦非乡村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它形成并扩张自主性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其价值取向。此时的乡村士绅已非传统社会以乡村社会共同体利益为己任的士绅阶层,它开始从乡村社会"分化"出来,主动向地方政权靠拢。缺失代言人的乡村社会,难以联合起来形成足够的力量抵制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乡村社会开始陷入集体"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159.
Using conflict narratives reported by adolescents in grade 7 (mean age = 13.4 yea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al properties and developmental functions of four typ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social aggression, direct relational aggression,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verbal aggression. A total of 475 participants from the Carolina Longitudinal Study ( Cairns & Cairns, 1994 ) were includ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conflict interactions involved more than a dyad. The use of social aggression (e.g., concealed social attack)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the conflict. Social aggression was primarily reported as an initiating behavior for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while direct relational aggression was a responding behavior. Medium to high levels of reciprocity were found for physical, verbal, and direct relational aggression, whereas a low level of reciprocity was reported for social aggression. School authorities were most likely to intervene in physical aggression. The use of social agg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network centrality among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maladjust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was primarily predicted by physical aggression.  相似文献   
160.
已婚群体的网恋行为是"网恋"研究中很少涉及到的领域,但是由此引发的角色冲突却威胁着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对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的原因和该行为导致角色冲突的必然性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已婚群体网恋的角色冲突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并对如何缓解与消除该角色冲突提出相关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对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及其角色冲突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