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7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68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697篇
理论方法论   166篇
综合类   3621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完整自足的乡村社会隐喻系统为参照,对赵树理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进行细致的叙事学分析,可以发现赵树理将"农民生存"与"农村革命"两种话语形式糅合在一起互动互融的内在理路.此举并不仅仅是以社会变迁直接验证文学流变,而是力图从小说艺术发展中透视某些社会变迁在文学领域的再现或表现,以及某些文化因子的变化,使小说内部与外部的阐释得以契合相通,进而探寻赵树理笔下"农民中国"图景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992.
池莉小说以表现普通人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为主要内容,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社会和时代对平民文学的呼唤,是其“市民化书写”特色的重要成因。作品揭示人生真相,肯定了普通市民的生存价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文批判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993.
晁采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比较奇特。晁采其人、其诗以及其母各有独特气质。晁采女性形象具有卓异的价值 ,她的诗也一扫中唐诗坛普遍的幻灭感 ,具有清新的风格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大学一定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所培养的学生理应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利用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厚资源,采用学游结合、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以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件富有远见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为案例,对大学生游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审视,以期对完善当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95.
李辉 《社会》2009,29(6):85-106
本文主要依据H市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询问与谈话笔录文本,力图使用国家个体关系理论模型,考察贿赂行动的实践过程。通过相关文本,笔者发现,以往将贿赂行为描述为一种不道德的交易行为,并不能准确揭示贿赂行为的本质;相反,贿赂行动中的行动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种种符号与象征行为,有将贿赂交易“自我道德化”的强烈倾向。而就经济学角度将贿赂行动描述为权力与金钱相交换的市场行为而言,也有将贿赂行为简单化的倾向,其与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本身有着本质区别。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将贿赂界定为一种通过行动者的自我道德化表演,而嵌入在传统的礼物赠与行为与现代市场交易行为之间的特殊社会交换形态。  相似文献   
996.
钱钟书《通感》一文的发表 ,标志着通感作为一种审美理论、艺术理论的正式产生。其后 ,将通感作为一种修辞表现手法、感觉心理现象及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感受 ,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足在于 ,未能重视人与自然、感觉与心觉沟通这些通感研究最为重要的宗旨和层面。  相似文献   
997.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贾平凹小说中的"乡下牛"、"野性狼"、"土命狗"及"鬼"的意象建构,演绎成了载体化、具象化的城乡文化冲突的历史在场。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动物及鬼的文学意象的凸显,内蕴其中的是农耕文化的恋母情结、生态伦理的失衡隐忧、村庄消逝的家园悲歌、文化原乡祭礼等内容。  相似文献   
998.
《搜神记》作为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记载了魏晋及魏晋以前的怪异之事,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普遍认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从《搜神记》文本出发考察其中所展现的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可以挖掘出儒学衰微,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99.
1900年,铃木大拙以唐代实叉难陀的新译本《大乘起信论》为蓝本,将其从汉语转译成英文。译本将中国佛教大乘思想系统译介给西方,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层面上,铃木译本契合了当时的比较宗教学理路以及西方对理性主义进行反思的浪潮。文本策略方面,译文在"自我"与"他者"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助推了译本的成功。铃木本人方面,译本成功的深层原因要归于其文化自觉——体现为宗教冲动和对东西方文化的体认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00.
傅兰雅1895年小说竞赛何以仓促收场,学界一直疑惑不清。据最新文献记载,傅兰雅采用两套语言,提出不同标准,影响了结果评判;尽管征文受到普遍关注,还得到教会组织帮助,但来稿普遍庸劣,显示了转型前夜的近代小说状况;加上限时命题、标准突变、偏离核心思潮、触犯上层忌讳等原因,致使来稿未能出版。然而,傅兰雅推动晚清小说近代转型的历史地位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