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614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This paper sets out to explore how the resettlement of immigrant students in a host country and schooling context influenced the constitution, negoti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identities. Data capture included a mix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a researcher journal. Data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Findings were fivefold. First,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influenced the way immigrant students constructed their identities. Second, categorization was based on phenotypical features, accent, negative attitudes and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s of immigrants by Swaziland society. Third negotiated identities were multiple in nature and rooted in their culture of origin. Fourth, self-determination was a strong trait of immigrants; reflected in their work ethic, in the resolution of culture conflicts, and in their drive to achieve linguistic competency. And fifth, psychosocial passing was consistent with second generation immigrants. New knowledge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African immigrants preferred to be clustered with Mozambican immigrants, as it provided solid ground from which they negotiated identities in Swaziland schools. Mozambican immigrants recruited other African immigrants into their cluster, which they referred to as the ‘Chico nation’. And, the culture of non-Christian immigrants was suppressed to promote Christian religious beliefs and values.  相似文献   
22.
宪法视域中的公共利益原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江丽 《河北学刊》2007,27(5):62-65
公共利益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宪法以人民主权、权力制约等价值要素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政治前提和法律依据。同时,还通过一整套设计完整的宪法制度对公共利益原则的异化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23.
我国刑法理论界中关于严格责任的概念和种类有较大分歧,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反思和梳理,使我国的严格责任理论更为科学,并沿着理性的思路对严格责任在我国之所以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充分论证。严格责任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罪过责任和犯罪构成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和逻辑矛盾,笔者也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诠释、论证和解决。  相似文献   
24.
预备立宪时期,在一部分官僚立宪派的推动下,清政府起初选择了日本式的二元君主制度政体,但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不得不向议会君主制政体转轨.就当时中国的情形而言,选择二元君主制政体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而议会君主制政体尽管是西方长期以来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但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却很难说是最佳的政体选择.  相似文献   
25.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在社会转型时期,宪法与社会变迁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使得一些改革措施面临违宪性争议。宪法与社会变迁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宪法的滞后性与社会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宪法至上理念与宪法工具主义思维之间的背离;宪法形式上的至上性与实质上的非至上性之间的割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宪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冲突,需要将当前宪法由"总章程"式的宪法模式转变为原则性的宪法模式。  相似文献   
27.
崇尚法治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依宪治国。法治、宪政与政治文明三者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宪法角度讲,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构建包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规范体系、积极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建立科学合理的宪法性审查制度、确立全面司法审查原则的宪法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8.
"人权"入宪与宪法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目的,人权原则在宪法原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保障人权的宪法价值观,萌芽和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政治改革思潮,经历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的曲折变迁。我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宪法价值观向人权保障方向转变的重要表征,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9.
沉默权问题不仅是诉讼法学上的问题也是宪法学上的一个问题。沉默权不仅具有宪法基本权利形式上的特征而且具有宪法基本权利实质上的特征。将沉默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加以规定,符合现代社会宪法基本权利内涵及种类不断扩张的要求。不仅如此,在宪法基本权利中谋求沉默权的合法地位,既是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的要求,而且还符合宪政意义上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0.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价值分析的方法,介绍公民基本权利具体化应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由概括到明确、由静态到动态、由确认到交互的基本原则。在对宪法进行修改时,应对基本权利的内容予以必要的扩充,对基本权利内容的规定也要明确,从而体现宪法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宗旨;应使基本权利在一般法中均得到明确、具体的规定;应在宪法中确认宪法的直接效力,同时赋予人民法院对宪法的解释权;在宪法中增加未列举权利的条款,确立公民基本权利全面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