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3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指出社会建构论为政策执行过程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为社会建构论强调现实的社会建构性与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张行动与规则之间的构造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研究中引入社会建构论,通过展现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行动者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及其他们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不仅有利于揭示现实的政策执行过程,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政策文本与政策行动、政策执行与制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2.
论大学英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教育部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全新的改革试点要求。各高等院校纷纷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新思维和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3.
技术与现代性:西方进步观之历史误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岗 《河北学刊》2004,24(3):26-29
哲学的目的 ,就是在批判性反思与分析的基础上 ,澄清那些人类借以描述其经验的基本概念。而技术哲学的目的 ,则是对那些借以阐明和表达我们关于技术的思考的概念与概念框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分析。从知识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本身就是哲学反思的一个有趣主题 ,知识的惊异性是其哲学反思的主要驱动力 ;从实用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在现时代作为一个焦点的象征与隐喻性意义已不言而喻 ,它成了问题之源 ,也折射着所有的问题。因此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关于技术的种种争论 ,如对新的技术可能性 (如克隆人 )的具体决策 ,以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这些争论显然有着直接的实用主义的尺度 ,其中渗透着不同的技术哲学有助于澄清的哲学假设与观念前提 (如技术是一种自主性的力量 )。毋庸置疑 ,虽然技术哲学面临边缘性的地位与体制化的举步维艰 ,但我们认为 ,技术哲学具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 ,是一门极具成长潜力的哲学分支学科 ,抑或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一般哲学研究纲领。事实上 ,在当今的中国技术哲学界 ,情形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2 0 0 0年 ,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技术哲学年会上 ,我提出了“哲学中的技术转向”的说法 ,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  相似文献   
74.
论后现代视界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法则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心理学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尤其是热衷于理论探索和倡导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心理学工作者,都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法则深感不满。他们主张用整体论、建构论、去客观化、或然论和定性研究来取代心理学研究中因袭已久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心理学研究多元化、系统化的局面,为心理科学在后现代境遇中真切而系统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75.
76.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回顾和分析美国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人口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人口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特色是人口学者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为建构出来的。人口学本身是不断的调整和发展的,人口学者们应注意到这一现象,不要被人口学所谓的内在学科特色所束缚。  相似文献   
77.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essentialist/constructionist and gay/queer divides have been structured by a division between closed and open notions, and it then argues that these gay and queer notions also interrelate. It argues that unhistoricist queer theory has recently drawn attention to this closed/open interrelationship by inadvertently raising (a) doubts about the irreducible openness of queer; (b) questions about its fundamentalism; and (c) reservations about its ability to handle the re-emerging issues of consonances between sexual concepts across history and the importance, usages, and allure of sexual identities. I argue that these concerns are well grounded, and that queer theory may thus have reached its expiration date.  相似文献   
78.
This essay is written in response to Fujimura and Holmes’s piece “Staying the Course,” published in the December 2019 special issue of Sociological Forum—Resist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79.
爱丁堡学派反对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知识的理性主义理解,提出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社会建构论。爱丁堡学派试图把"社会建构论"普遍化、绝对化的做法是值得批判的:一是它对科学知识不加区分,致使其没有充分考虑科学知识社会建构的程度问题;二是它不注重考察不同学科领域科学知识的特征,而认为"社会建构论"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三是它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并不能为普遍化的社会建构论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explores a collaborative generative approach to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employed in Puerto Rico, with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It begins with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how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f mental health, founded in the suppositions and practices of Euro-American-centred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has been disseminated to the globalise south under the claim that its assertions are unaffected by social, ideological, or historical forces. It discusses how its claims of expert scientific knowledge have contributed, through classificatory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DSM and the ICD, to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deficit narratives in our day-to-day life. It also examines how these practices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use of assessment instruments in Puerto Rico. It then describes, how,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and narrative theory, the established colonising practices and narratives of traditional forms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can be questioned, de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This approach promotes the co-creation of dialogic and generative spaces that allow for the emergence of multiple stories and performances that give meaning to a person's identity and relational being. A brief clinical case exposition is used to illustrate how this collaborative, dialogic, and culturally sensitive approach to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can help to undermine and disrupt deficit-based narratives and provide families with new generative possibilities for re-storying and re-performing their lives and particularly, the lives of their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