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155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8篇
丛书文集   225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1710篇
社会学   167篇
统计学   2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While public expenditure on health care and long‐term care (LTC) has been monitored for many years in European countries, fa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for older people of private out‐of‐pocket (OOP) expenditure necessary to access such care. Employing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al data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s of 11 European countries in 2004 from the 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 (SHARE), we find that OOP payments for health care and LTC are very common among the elderly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and such expenditures impact significantly on disposable income: up to 95 per cent of the elderly make OOP payments for health care and 5 per cent for LTC, resulting in income reductions of between 5 and 10 per cent, respectively. Failure to prevent financial ruin, as a consequence of excessive OOP payments, is evident in 0.7 per cent of elderly households utilizing health care and 0.5 per cent of elderly households utilizing LTC. Those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re the poor, women and the very old.  相似文献   
52.
在国际传媒生产贸易中,传媒产品消费的本质就是价值认可式的精神性消费,在自愿获得消费物的消费中,得到精神与心灵上的满足,实现对一国传媒产品的最优化接受。由此本质出发,总结了消费的六种类型,在分析梳理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在国际传媒生产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3.
德莱塞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嘉莉妹妹的个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本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兴消费文化和新女性崛起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出发,从自我实现、自主选择、自我塑造三个方面尝试解读嘉莉妹妹这一形象在个性上表现出的新女性内涵.  相似文献   
54.
消费文化转型的激励机制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文化具有引导、凝聚和激励的社会效应,实现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明确"两型社会"消费文化转型取向的基础上,探求消费文化转型的激励机制,以期对推动"两型社会"的构建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5.
彭珍珍  顾颖  张洁 《管理世界》2020,(3):205-219,233
本文从竞合视角审视联盟组合,结合动态关系观探讨有效的联盟治理机制,揭示了联盟组合中竞合关系(横向竞合、纵向竞合)、治理机制(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动态环境特征(技术波动、竞争强度)的二次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竞合关系中,由于合作和竞争的强度不同,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机制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同时,治理机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两种不同环境动态性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纵向竞合中,运用关系治理比运用契约治理能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技术波动正向调节契约治理、关系治理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在横向竞合中,运用契约治理比运用关系治理有效,竞争强度加强了契约治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即关系治理在波动的环境中更有效,契约治理在竞争的环境中更有效。本文为企业开展研发联盟组合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工业行业碳强度变化的成因,基于Kaya恒等式的碳强度分解,以碳强度表示产出,以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为投入要素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通过各要素的碳强度产出弹性反映各要素对碳强度的贡献;并运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碳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抑制了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拉动了碳强度的增长,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对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影响显著,因此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关键在于减少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直接抑制作用;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量对能源消费结构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起直接抑制作用。可见,工业行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较强,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7.
水果和蔬菜是为人体提供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的重要农产品,我国居民饮食中普遍存在着能量相对过剩、果蔬摄入量不足的问题。以人体膳食均衡为研究视角,研究我国果蔬消费趋势和结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按照当前的消费趋势发展,我国居民营养摄入不足与过剩同在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我国政府在制定水果和蔬菜战略布局的决策中,应综合考虑人体的膳食营养均衡和未来市场营养需求,以实现我国果蔬产业布局优化;消费者在进行水果和蔬菜消费购买行为时,应在营养膳食均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58.
非理性消费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认为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是受到内在的、最本质的特殊顾客需要驱使而产生的不合理行为,揭示了驱动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顾客需要,并探讨了情绪状态因素调节顾客需要与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关系的作用机理。基于416份问卷的调查结果,社交需要、释压需要和求廉需要是驱使顾客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在动因,情绪对特殊的顾客需要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旨在丰富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知识,为商家实施目标营销、新服务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9.
运用我国1983—2012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可支配收入、教育水平、金融发展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长期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454%;金融机构信贷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363%;可支配收入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支配收入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在短期由正向转为负向,教育水平冲击和金融发展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负面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文章提出了扩大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central themes about change in consumption behaviour throug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eating. It analyses patterns of food consumption in the UK using time diary data from 1975 and 2000. The practice of eating is decomposed into four component activities which are used to explore systematically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processes - such as commodification and temporal fragmentation - and ways of providing and consuming food. It charts the expansion of eating out, the degree to which it substitutes for other eating activit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its development for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daily life. Analysis reveals that food consumption continues to be differentiated along established lines of social division, although the content of those divisions has changed and varies across components of the practice. Increasing commodification of the food chain is documented, but without appearing to have a corrosive impact on household organization or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le tendencies indicative of temporal fragmentation are revealed, counter-tendencies exist which suggest that the practice of eating is resilient to many forms of external pressure.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a practice-based analytical approach permits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orie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