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96篇 |
免费 | 331篇 |
国内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50篇 |
民族学 | 59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80篇 |
丛书文集 | 1060篇 |
理论方法论 | 286篇 |
综合类 | 7087篇 |
社会学 | 338篇 |
统计学 | 6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136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229篇 |
2014年 | 428篇 |
2013年 | 664篇 |
2012年 | 579篇 |
2011年 | 637篇 |
2010年 | 536篇 |
2009年 | 515篇 |
2008年 | 589篇 |
2007年 | 708篇 |
2006年 | 804篇 |
2005年 | 698篇 |
2004年 | 614篇 |
2003年 | 594篇 |
2002年 | 456篇 |
2001年 | 403篇 |
2000年 | 251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美国当代作家杰拉姆·大卫·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指出塞林格是一位具有生态哲学思想的作家,他在小说中通过探索一个十几岁少年向往回归童年、回归自然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及战后社会与精神生态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2.
冯玉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4):54-63
邪教是一种古今中外皆有的特殊宗教现象,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性。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从历史考察与现实讨论、学理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什么是邪教、如何认定邪教的法律性质、怎样依法治理邪教组织及其活动、在法治中国语境下如何推进反邪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问题作出解答。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在参考世界政教分离国家预防和治理邪教的制度规定与法律适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反邪教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创新的五项建议。 相似文献
183.
尹燕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5-97
刑罚和犯罪都是历史的产物,二者相伴而生。刑罚的本质属性内在地决定其具有预防犯罪的作用,刑罚在将刑罚本质外化的过程中实现预防犯罪的作用。但刑罚功能具有局限性,需要其自身的完善以及综合运用其他手段来突破这种局限性。而预防犯罪被主观化为刑罚的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刑罚立法和司法的日益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4.
张盈盈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4-79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相似文献
185.
李安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4):146-153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6.
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0-43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实质,总是倾向于把它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和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马克思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7.
兰州鼓子是一种值得我们非常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曲艺珍宝,兰州鼓子词中蕴涵着不少源自民间的、富有世俗气息的喜怒哀乐,而正是这样的民间特征让我们可以把握到过去时代里兰州人的生命温度与精神宽度。 相似文献
188.
戴生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11,23
马恩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首领鲍威尔兄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我们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人本性原则,这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确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世界观的进一步发挥。其中的人本性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产业工人阶级为本和把产业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诉求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立场两个方面。《神圣家族》所氤氲的上述价值诉求,对于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共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宏大叙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9.
程元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吸收各家各派的同时,继承了孔孟关于荣辱观念的根本理路,对当时的社会治乱、人心世风进行了深入的洞察,对当时的天人关系、天人之分进行了细致的探究。他从人性的先天不足入手,于先王之道的根本精神处找出路,从而构建出了自己的荣辱观念。 相似文献
190.
席红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80-82
隐喻是人们将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本文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以求揭示英语委婉语的隐喻本质及语域投射域范畴及其意义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