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97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61.
"转语"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的杨雄,创建并运用"转语"的方法,研究汉语古今字词和共通语与方言字词之间词义上的共通关系。其内容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大部分。但后来学者因受宋元"古音转注"说的影响,将"转语"的内涵缩小在"音转"的狭窄范围,并且无限夸大"音转"在词义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致使"转语"从科学而步入唯心主义的伪科学陷阱。  相似文献   
162.
阐述G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对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介绍Levin-son等语用学家在补证、重构古典Grice会话含意理论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3.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否定作用于会话隐涵的标识性用法,指出否定可影响话语表达的适宜性;文章试图分析汉英语用否定在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扼要讨论了这种否定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64.
西方法学界在回答法律理论基本问题时,因所关注问题的侧面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理论体系和流派,各种流派各自承担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共同推进了法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5.
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外人类学家对风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文章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6.
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统一确定,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地决定。物权法定主义原则在完善物权体系、维护当事人物权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物权类型不断出现,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但该原则在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的物权立法中仍有采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7.
墨子对虚词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对虚词的训释涉及语气词、副词、连词等。墨子训释虚词多采用分类法、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他把意义看做虚词的核心和依据,并认识到虚词的抽象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68.
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子准则.但是对合作原则和子准则的故意违背却会便产生特殊会话含义.英语诗歌中的各种修辞,便是通过使用"陌生化"和"非熟悉化"手段.故意违背语言常规,突出所描写的人或物,从而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使用语用学理论,探讨英语诗歌修辞的特殊含义及其推导过程,以期帮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英语诗歌的修辞,加深人们对英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9.
在我国,不利解释原则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我国《保险法》中过于原则性的规定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不利解释原则的滥用。我们亟需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不利解释原则予以合理定位,明确不利解释原则适用的前提,保证司法实践中《保险法》规定的不利解释原则能得以正确地适用,从根本上保护保险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保险业正常、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0.
Demographers study population change across time and place, and traditionally they place a strong emphasis on a long-range view of population change. This paper builds on current reflections on how to structure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change and proposes a two-stage perspective. The first stage, discovery,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evidence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The second stage, explanation, develops accounts of demographic change and tests how the a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s generate what is discovered in the first stage. This explanatory stage also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ediction of demographic chan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cro-level actions and interactions into macro-level population outcomes is identified as a key challenge for the second stage. Specific instances of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