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536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6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While scholarly analysis of child protection and the media has grown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1990s (Aldridge, 1994; Franklin and Parton, 1991; Kitzinger and Skidmore, 1995), studies have ignored a crucial dimension which forms the focus for discussion here. We wish to suggest that media reporting of children and child abuse may itself constitute an abusive activity. Media presenta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since press coverage of the Bulger case in 1993, have assumed a distinctive and sinister guise which, we argue, fundamentally revises the previously held perception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We suggest that 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childhood is damaging to children 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such media presentations on the public mood and policy climate, harms their interests. The discussion is in three parts. First, newspaper reporting of the Bulger case is analysed to reveal how coverage challenged the idea of childhood as a period of innocence and replaced it with a perception of childhood as essentially ‘evil’. Seco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Jake, the central figure in Alan Bleasdale's recent television dramaJake's Progress, is analysed to serve as an illustrative exemplar of this new construction of childhood. Finally, we consider the possible messages conveyed by such presentations to perpetrators and victims of abuse.  相似文献   
6.
萨拉.朱厄特是一位对自然充满敬畏的作家。她在作品中刻画的不少树木意象折射出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遗憾的是,这些在过去的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态批评崛起,世人对朱厄特及其著作给予更多关注的背景下,对这些树木意象作一评析,从仁爱、抚慰之树,人与树木和谐相处,对破坏树木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等三方面,可以解读作品的自然思想。  相似文献   
7.
8.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图像文化史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进入中国,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文化生产与传播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西方图像学研究为各类文学、美术、电影等作品的解读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持,研究者把图像学理论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展开了艺术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实践。"十七年"时期的图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美学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进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的必要。通过对现有的"十七年"时期图像文化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可以展现中国图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西方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